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向阳而生”公益项目在京启动,共建心理健康社会服务体系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向阳而生”公益项目在京启动,共建心理健康社会服务体系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gongyishibao.com/html/gongyizixun/2024/08/28224.html

心理健康工作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和精神障碍患病率逐渐上升,社会心理服务的需求极其迫切,已成为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向阳而生”心理健康项目启动仪式(从左至右,徐晓新、王倩、姜雯、王振耀、杨志媛、刘正奎、张真、李晓林)

为了促进我国心理健康社会服务专业化发展,提高社会资源在心理健康领域的投入,8月27日,公益联合·心理健康社会服务体系共建暨“向阳而生”项目启动仪式在北京举办。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联合主办,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作为支持单位、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作为学术支持单位,广东省日慈公益基金会作为协办单位,旨在联合心理健康领域专家、公益机构、企业、媒体等形成行动网络,通过项目资助、能力建设、行业研究、政府与公众倡导等公益行动,发挥公益慈善在国家心理健康社会服务体系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提升公众对于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在开幕致辞环节,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副理事长杨志媛表示,“建会37年来,始终秉承‘增进人口福利、促进家庭幸福’的宗旨,关注低资源地区、关爱困难群众,在卫生健康、人口议题、心理健康等领域广泛开展了一系列公益项目。未来,基金会将围绕全人群尤其是儿童青少年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主动参与行业议题推动,最大限度发挥社会组织参与健康中国行动的应有作用,关注精神卫生问题,加强儿童青少年精神卫生教育,助力儿童青少年茁壮成长。”此外,她号召更多关注心理健康的专家、企业、社会组织加入“向阳而生”项目,共同推动议题发展。

“我们必须立足中国国情,充分发挥政府部门、专业机构、社会组织等跨部门的力量,开展从预防到干预的全链条、综合性的心理健康社会服务,以项目资助、行业研究、培训赋能和社会倡导等方式共同构建心理健康社会服务体系,形成维护国民心理健康的完整屏障。”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执行院长徐晓新表示。

聚焦心理健康现状 共话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路径

当前,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快速转型下,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日益凸显,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党委副书记姜雯就“心理健康促进,共建共享”进行了主旨发言。她指出,我国的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工作逐步由治疗精神疾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心理健康为中心转变,但目前心理健康工作还存在着不少挑战,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短板和不足、促进心理健康的社会氛围还未完全形成。

对于未来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姜雯提出展望:第一,提高专业水平重视行业服务规范;第二,探索科技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第三,持续支持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第四,发挥科普宣传的价值引领作用。通过多形式的公益行动,发挥各方优势,共建共享。

随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刘正奎教授围绕“我国重点人群心理健康状况与服务”展开分享,他认为我国心理健康服务面临需求巨大而服务资源稀缺、个体化差异大、疾病污名化严重及服务被动等待等挑战,应加快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整合资源,让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其中。同时要利用新技术支持心理健康服务工作,运用分级防护体系和危机干预模式,构建心理健康服务新格局。此外,社会组织应加强主动健康服务,在科普宣传、早期识别、心理支持、双向转介、以身示范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促进行业共建 “向阳而生”心理健康项目启动

为应对当前挑战,促进公益行业更好地参与心理健康社会服务体系建设、融合并发挥积极作用,“向阳而生”心理健康项目应时而生。“‘向阳而生’心理健康公益项目致力于打造国内首个心理健康公益产品的共建共享平台。项目以小狮子为标志,希望向大众传递温暖、沟通与行动,助力人人享有更好的精神健康。项目由‘四个一’组成,即建立一个项目库,每年发布一份行业报告,组织一期能力培训并举办一场经验交流会。其中,项目库聚焦新家庭建设、学龄儿童健康心理发展、青年社会适应、老年心理关怀、残障儿童融合支持和心理援助6个议题,主要以儿童、妇女、老年人及心理健康高危人群作为重点关注对象,旨在提升基层心理健康与精神卫生服务能力,助力我国建设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研究报告将结合项目的实践成果和研究发现,每年围绕一个具体议题开展研究,形成报告、发布并进行倡导,以此提升政府和社会关注,并推动行业向专业化发展。能力培训将由政府官员、高校学者、实务专家组成的培训团队,开发课程并开展培训,帮助一线社会组织提升心理健康相关知识和服务能力。行业交流会将为公益同行创造交流机会,探讨行业发展、进行政策倡导并开展联合公众倡导,提升公众意识。”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项目主管杨端详细介绍了项目计划。

“向阳而生” 项目不仅是公益项目,更是公益网络,发挥平台优势和专业研究优势,联动各方力量共同建设,目前已收到来自全国30个省级行政区、127个市级行政区的267个机构及个人报名参与共建,未来,“向阳而生”项目将继续深化与各方的合作,推动心理健康公益事业的持续发展。同时,项目也将根据社会需求和时代变化,不断调整和完善自身的行动计划和实施方案,以更好地服务于广大民众的心理健康需求。

活动现场,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副理事长杨志媛、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理事长王振耀、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党委副书记姜雯为14家共建伙伴颁发了证书,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副理事长杨志媛为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颁发学术支持单位证书。共建伙伴代表一起宣读了《“向阳而生”共建约定》,号召所有共建伙伴携手,以推动心理健康公益事业专业发展为共同使命,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在多方公益力量的见证下,“向阳而生”心理健康项目正式启动。


向共建伙伴颁发证书


共建伙伴代表宣读《“向阳而生”共建约定》

《2024儿童心理健康公益项目扫描报告》发布

2021年,聚焦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公益领域,广东省日慈公益基金心智素养研究院发布了议题下的第一份扫描报告并为议题行动者提供了可参考的项目模式和经验。2024年,广东省日慈公益基金会联合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和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将扫描范围扩展至儿童心理健康服务领域,形成了《2024儿童心理健康公益项目扫描报告》。在活动现场,广东省日慈公益基金秘书长张真进行了报告解读。

报告指出,儿童心理健康公益项目中新成立项目占比高,主要针对小学和初中阶段学生,重点关注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等儿童群体。项目多为预防促进类,康复类项目较为缺乏;多聚焦于影响儿童自身层面的保护性因素来促进儿童的心理成长(如提升儿童的社会情感能力或心理弹性),从家庭、学校、社区/社会层面保护性因素介入的项目相对较少。

另外,通过研究关注心理风险较高的儿童群体的项目,如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相关组织在心理健康服务层面大多仍处于早期探索阶段,且项目发展水平差异较大。项目面临的挑战主要有资金匮乏、专业性亟待提升、落地困难、数字技术运用不足等,这些问题仍需多方共同努力来解决。

共筑包容性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每个人的生活经历、社会角色和心理状态各异,导致其心理健康需求千差万别,因此,构建包容性心理健康社会服务体系至关重要。现场,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副院长徐珊主持圆桌论坛,以“看见不同人群的心理健康需求”为主题展开讨论。


“看见不同人群的心理健康需求”圆桌对话嘉宾合影 (从左至右,徐珊、闫芳、李志艳、高滢智、李帅)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闫芳指出,每个人都可能面临心理或精神疾病,需早发现、早干预、早诊断、早治疗,公众应及时寻求专业帮助。她表示医院已与基层医疗机构合作,将提供更多专业服务和转诊机会,并与公益组织合作提升服务水平。龙湖公益基金会李帅指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乡村儿童支持系统不完善和教育内卷导致的心理问题,强调心理健康在教育初期就需干预。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高滢智总结心理健康公益项目的挑战,表示将支持创新项目和技术应用。资助者圆桌论坛李志艳从教育、儿童保护和卫生健康三个视角分享了关注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心理健康问题逐渐成为影响社会和谐与个人幸福的重要因素。如何有效应对这一挑战,建立起多元化、全覆盖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是当前社会各界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儿童社会工作发展中心副主任黄放主持的圆桌论坛以“多元构建心理健康的社会服务体系”为主题展开讨论,共同探索当前构建心理健康社会服务体系遇到的困难,共商解决方案。


“多元构建心理健康的社会服务体系”圆桌对话嘉宾合影 (从左至右,黄放、姚灏、王侠、代洁、张果)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姚灏认为,精神疾病治疗需综合社会心理服务和院后支持,并强调家庭支持的重要性。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王侠表示,心理健康教育面临普及、规范化及提升服务广度和深度的挑战,需通过培训、科普等手段提升服务水平。北京桥爱慈善基金会代洁介绍机构通过培训和艺术疗愈提升专业水平,并呼吁为心理健康教师提供更多支持。资深心理咨询师张果指出家长未能及早察觉孩子情绪求救信号是工作困难之一,倡导全民参与心理健康发展。

活动尾声,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理事长王振耀作了总结发言。他表示,“向阳而生”项目的发起是为了创建联结并形成组织管理网络,专业知识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在社区、学校和家庭中发挥作用,推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为了帮助公众能够更加积极的认识心理问题,改善认知偏差,建议在用语上恰当表述以消除人们的恐惧心理,面对社会心理服务中的挑战,需要融合技术、专业和服务资源。他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建立一个具有支持性和包容性的心理健康环境。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