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林海雪原》的诞生:曲波在齐齐哈尔的创作历程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林海雪原》的诞生:曲波在齐齐哈尔的创作历程

引用
凤凰网
1.
https://hlj.ifeng.com/c/8Y9fReXZZ2f

《林海雪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长篇小说,其作者曲波在齐齐哈尔的工作经历及其创作过程鲜为人知。本文将为您揭示这段历史,展现这部经典作品的诞生历程。

曲波(1923-2002),山东龙口人。1945年到黑龙江。著有长篇小说《林海雪原》《山呼海啸》《桥隆飙》等。《智取威虎山》的故事来源于作家曲波的长篇小说《林海雪原》。但很少有人知道曲波在齐齐哈尔工作过5年,《林海雪原》的创作始于齐齐哈尔, 还有曲波曾在创作《林海雪原》前后发生的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图片来源:《林海雪原》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齐齐哈尔铁路工厂党委书记的岁月

1950 年10 月25 日,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刚刚担任沈阳皇姑屯机车车辆厂党委书记的曲波, 奉命带领工厂北迁齐齐哈尔, 与齐齐哈尔铁道工厂合并, 组建齐齐哈尔铁路工厂 (齐齐哈尔车辆工厂的前身) 。铁道部东北铁路总局任命曲波担任齐齐哈尔铁路工厂党委书记兼副厂长。厂党委提出了“快拆、快装、快运、快安装、快生产, 支援抗美援朝战争”的口号。

全厂职工不分白天黑夜拼命工作, 使满载着重要设备和物资的列车, 一列一列从沈阳开往齐齐哈尔。仅用半个月的时间, 就把上万吨物资和千台设备迁至齐齐哈尔, 完成了两厂合并的任务。两厂合并后, 工厂立即开始了建厂工作。当时, 滴水成冰的严冬, 最低气温零下40 度。曲波在全厂干部会上做动员讲话时说:“建厂任务非常艰巨, 冬季施工, 困难重重, 但是为了抗美援朝, 必须战胜所有的困难, 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 把货车和铸钢车间的厂房建起来, 保证货车投入生产。”

曲波带领职工们冒着严寒, 铺道路、安管道、建厂房, 昼夜施工, 仅用4 个月时间就完成了货车、铸钢、修车、氧气等10 个车间的建筑工程。为了支援抗美援朝, 工厂加大了货车生产产量, 1951 年完成新造货车1200辆, 1952 年生产货车1700 辆。这些新生产的货车变为一条条长龙, 把战备物资运往朝鲜战场, 为抗美援朝的胜利提供了保障。

《林海雪原》的创作源泉

曲波1923 年出生于山东省黄县, 少年时期念过5年私塾。1938 年他只有15 岁就参加了八路军, 转战于胶东半岛各地, 曾经担任连队的文化教员、指导员等职务。1943 年进胶东公学学习, 毕业后在胶东军区报社任记者, 后任胶东军区海军支队大队长。

1945 年10 月, 胶东军区海军支队在支队长田松带领下, 从山东龙口登船赴大连进入东北。田松支队编入东北民主联军牡丹江军区, 田松任军区副司令员 (《林海雪原》田副司令的原型) , 曲波任牡丹江军区二团副政委, 当时年仅22 岁。在此期间曲波如同《林海雪原》的少剑波, 带领一支小分队进入牡丹江地区深山老林, 参加了惊险的剿匪战斗。这段战斗生活经历成为他创作《林海雪原》的素材。


黑龙江文学馆《林海雪原》人物雕像

1954 年6 月, 曲波因反对学习苏联推行“一长制”受到批判。曲波在写检查中经常想起在牡丹江剿匪中牺牲的战友。后来曲波在《林海雪原》的后记中写道:“及抵家, 一眼望见那样幸福地甜睡着的爱人和小孩子, 一阵深切的感触涌上我的心头……我的宿舍是这样的温暖舒适, 家庭生活又是如此的美满, 这一切, 杨子荣、高波等同志没有看到, 也没有享受到, 但正是为了美好的今天和更美好的未来, 在最艰苦的年月里, 他们献出了自己最宝贵的生命。”曲波激动地写下了一句话:“以最深的敬意, 献给我英雄的战友杨子荣、高波等同志!”后来此话便成了《林海雪原》一书的献词, 也是《林海雪原》创作的开端。


图片来源:《林海雪原》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1955 年的春节过后, 曲波利用业余时间开始了《林海雪原》的创作。《林海雪原》书名开始叫《林海雪原荡匪记》。曲波写小说只有妻子刘波一个人知道。妻子刘波是和曲波同年参加八路军的老战友, 在一个部队工作多年, 当时担任齐齐哈尔铁路局中心医院副院长。

曲波写《林海雪原》时还不懂那些高深的文艺理论, 心里也没框子, 想啥写啥, 有时1天写1万字。到了星期天, 刘波带4 个孩子到公园玩, 让曲波在家安心静心写作。夫妻俩一个写一个抄写, 在齐齐哈尔工作期间就完成大部分章节的写作。1955 年6 月曲波调任北京一机部第一设计分局 (即后来的一机部第一设计院) 任副局长, 继续在保密状态下写《林海雪原》。

1956 年秋季的一天, 曲波抱着1个大包袱, 和妻子刘波偷偷摸摸坐上公交车来到人民文学出版社。这一次曲波没有乘坐单位配备的汽车, 他不想让司机知道他的行踪。包里藏的是刚刚完成的40 万字小说, 名字叫作《林海雪原荡匪记》。到了出版社, 曲波没有透露自己的身份, 告诉编辑, “稿子不成, 给我家里打电话, 我来取。”20 天后, 曲波接到出版社电话叫他去一趟。到了出版社他心灰意冷地对编辑伸手说:“拿来吧”, 没想到拿来的不是退稿, 而是作品很好可以发表的消息。出版社审稿编辑龙世辉通知曲波:“我们确定要出版你的小说, 但需要做一些修改。”在出版社的帮助下, 曲波完成了稿子修改, 作品的名称最后确定为《林海雪原》。


黑龙江文学馆《林海雪原》馆藏版本

1957 年7 月《林海雪原》由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出版。后来《林海雪原》又出过多种版本, 被改编为话剧、电影、京剧, 并被译为英、俄、日、挪威、阿拉伯、越南、蒙古等多国文字。1958 年曲波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59 年总政治部主任罗荣桓元帅提议曲波回部队工作, 曲波重新穿上了军装, 任总政文化部副师级创作员, 被授予上校军衔。


黑龙江文学馆《林海雪原》馆藏朝鲜文版


黑龙江文学馆《林海雪原》馆藏英文版

从《林海雪原》到《智取威虎山》

《林海雪原》出版后, 不仅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也受到中央高层的注意。1958 年3 月, 在“大跃进”热潮中, 以浪漫而著称歌颂战斗英雄的《林海雪原》开始踏上样板之路。率先将《林海雪原》搬上舞台的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人艺党委书记赵起扬亲自动手, 与夏淳、梅阡共同编剧, 焦菊隐担纲导演。


据《林海雪原》改编的舞台剧、影视剧 展于黑龙江文学馆


据 《林海雪原》改编的连环画 展于黑龙江文学馆

1958 年5 月, 《智取威虎山》首演。郑榕、牛星丽、英若诚、黄宗洛等著名演员都参加了演出。这部戏最大的意义是为后来所有改编版本提供了剧本模型。人艺编导以专业审美眼光, 将男二号杨子荣提升为男一号, 戏份盖过小说《林海雪原》一号人物少剑波。砍掉爱情戏, 突出英雄主线,将小说中最有戏剧张力的情节提炼出来, 浓缩成杨子荣假扮土匪里应外合大破匪巢的故事。《智取威虎山》这个充满传统戏曲色彩的剧名是人艺加的, 原著中并没有同题章节。


展于黑龙江文学馆

1958 年7 月, 上海京剧院根据小说《林海雪原》中“智取威虎山”的一段故事并参考话剧《智取威虎山》改编创作了京剧《林海雪原》。随后的两三年间, 京剧《林海雪原》又陆陆续续地演了几场, 影响不大。

1963 年, 中宣部、文化部决定在北京举办“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当时的上海京剧院在院长周信芳提议下, 决定选送《林海雪原》作为参演剧目参加大会并进行修改。据资料介绍, 修改后的版本“基本保留第一稿的结构”, “只是压缩了部分反面人物的戏, 加强了杨子荣、少剑波的戏”。

1964 年, 改名为《智取威虎山》的这部戏在北京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上正式演出。《智取威虎山》由此成为八部“革命现代京剧样板戏”之首。1968 年, 《智取威虎山》被确定成为八个“样板戏”电影计划中的第一部。

2002 年6月27 日曲波悄悄地走了, 只留下了他的不朽之作《林海雪原》。人民没有忘记曲波, 2009年10月, 由人民网和铁道部联合举办的“共和国铁路楷模”评选活动中, 曲波当选为“共和国铁路楷模”。曲波妻子刘波代表曲波参加了“共和国铁路楷模”表彰大会。被人们称为《林海雪原》“小白鸽”的刘波离休前是北京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 90岁高龄时, 还于2014年12月会见了《智取威虎山3D》的导演徐克, 并在片场合影留念。







《林海雪原》黑龙江文学馆馆藏各版本 来源:黑龙江文学馆

本文原文节选自《黑龙江档案》2015年6期,原文标题为《曲波在齐齐哈尔创作《林海雪原》的前前后后》,作者王作东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