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餐盒中的塑化剂危害大揭秘!
一次性餐盒中的塑化剂危害大揭秘!
一次性餐盒因其便捷性被广泛使用,但其中含有的塑化剂等有害物质可能对我们的健康造成威胁。研究表明,这些化学物质会随着食物迁移到人体内,长期摄入可能导致肝脏、肾脏受损甚至致癌。为了保障自身健康安全,请正确使用一次性餐盒并尽量减少其使用频率。
一次性餐盒中的塑化剂从何而来?
近日,华南师范大学环境学院陈社军教授团队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上发表的研究显示,外卖相关塑料制品中广泛存在抗氧化剂和增塑剂。研究团队对625个样品进行检测,发现97.4%的一次性塑料餐盒为聚丙烯(PP),所有勺子为PP,外包装袋和餐具包装袋(约93%)则为高密度聚乙烯(HDPE)。
增塑剂在外卖相关塑料制品中也被广泛检出,但总含量低于抗氧化剂(图3)。4类塑料制品之间增塑剂含量相近,且DEHP和DBP 是最主要的增塑剂。此外,尽管BPA在我国食品接触材料中已经被限制使用,其检出率超过了85%。外卖相关塑料制品中增塑剂和抗氧化剂的高检出率值得引起其对人体健康风险的关注。
不同城市外卖餐盒中的抗氧化剂和增塑剂总浓度差异很大(图6),例如,尽管北京的外卖塑料垃圾产生量最高,但其中增塑剂浓度相对很低。对于大多数抗氧化剂,大城市外卖餐盒中的浓度显著高于中小城市,而邻苯二甲酸酯的浓度则在中小城市更高。这可能与城市对食品接触材料中添加剂的使用管控有关,允许使用的和限制使用的在大城市的使用更为规范。
塑化剂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增塑剂是一类重要的化工产品添加剂,作为助剂普遍应用于塑料制品、混凝土、泥灰、石膏、化妆品及清洗剂等材料中。特别是在聚氯乙烯塑料制品中,为了增加塑料的可塑性和提高塑料的强度,需要添加邻苯二甲酸酯,其含量有时可达产品的50%。
增塑剂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包括:
生殖系统损害:研究表明,增塑剂具有类雌激素作用,能够干扰人体内分泌系统的正常功能,导致生殖系统损害。长期接触,可能导致男性精子数量减少,女性性早熟等问题。
肝脏损害:增塑剂在人体内主要通过肝脏代谢,长期摄入塑化剂会增加肝脏负担导致肝脏损害,严重的可能导致肝硬化甚至肝癌。
免疫系统抑制:增塑剂会影响人体的免疫功能,使抵抗力下降,容易感染疾病。
致癌风险:部分增塑剂具有致癌性,长期接触可能增加患癌风险。
增塑剂属于脂溶性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容易从塑料中迁移出来,进入环境和食物链中,可以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及皮肤进入人体,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的危害。
如何减少塑化剂的危害?
虽然一次性餐盒的合格率总体较高,但错误的使用方法可能带来风险。以下是一些实用建议:
避免重复使用:塑料一次性餐盒长时间或多次与食物接触,可能造成餐饮具变形破损或塑料中的风险物质迁移到食物中。
注意使用温度:聚苯乙烯(PS)餐具、纸制餐具不能用于温度过高的食物。使用塑料餐盒加热饭菜时,建议取下餐盒盖。有些餐盒的盒体以聚丙烯(PP)制造,但盒盖却以聚苯乙烯(PS)制造,好处是盒盖透明且硬,并可降低成本,但聚苯乙烯(PS)不能耐受高温,所以使用塑料餐盒加热时要把盖子拿掉。
选择正规产品:选购时关注商品的品牌、价格、外形等因素外,也要关注使用温度、使用注意事项(例如能否微波加热)等说明。
减少使用频率:为减轻环境污染,建议公众尽量减少使用一次性餐具。
相关国家标准和监管情况
国家正在修订相关标准,对一次性餐盒的材质和安全性提出更严格的要求。同时,监管部门每年都会进行抽查,合格率总体较高。
《塑料一次性餐饮具通用技术要求》将代替 GB/T 18006.1—2009《塑料一次性餐饮具通用技术要求》中的非降解一次性餐饮具相关内容,与GB/T 18006.1—2009 中的非降解一次性餐饮具部分内容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 更改了范围(见第1章,2009年版的第1章);
- 更改了一次性餐饮具的定义(见3.1,2009年版的3.1);
- 更改了分类(见第4章,2009年版的第4章);
- 删除了原料、添加剂要求(见2009年版的5.1和5.2);
- 删除了异嗅要求和试验方法(见2009年版的5.3.1和6.1);
- 将“耐温性能”更改为“耐热性能”(见5.3.5,2009年版的5.4.5);
- 更改了负重性能试验方法(见6.4,2009年版的6.6);
- 删除了耐微波炉试验要求和试验方法(见2009年版的5.4.7和6.9);
- 删除了卫生理化指标和试验方法(见2009年版的5.8和6.13);
- 删除了微生物指标和试验方法(见2009年版的5.9和6.14);
- 增加了试样状态调节和试验的标准环境要求(见6.1)。
综上所述,一次性餐盒并非绝对“有毒”,但需注意材质选择和正确使用方法以降低潜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