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解开西藏经济高速增长的“密码”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解开西藏经济高速增长的“密码”

引用
腾讯
1.
https://new.qq.com/rain/a/20241106A0930600

西藏经济近年来持续高速增长,2023年GDP同比增长9.5%,位居全国第一。这一亮眼成绩的背后,是西藏在产业结构调整、营商环境优化等方面的不懈努力。本文通过多个实例和数据,深入探讨了西藏经济发展的现状、成就与挑战。


在鲁朗,有村民牵着自家的马有偿供游客体验骑乘,转一圈下来大约有50元的收入。

“你说的优惠政策,我们到底能不能享受到?”这是李明高与内地企业在进行招商沟通时最常听到的一句话。

李明高是林芝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也是广东省第十批援藏干部。

“内地企业最大的顾虑,其实就是我们这里的营商环境。”李明高说。但他们一直在努力。为统筹推进营商环境建设,西藏于2023年4月成立了6个专项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西藏行政审批事项数量由347项减少到185项,减少近一半,办理时间由16.1个工作日减少到12.4个工作日。

李明高们的努力取得了回报:2024年上半年,西藏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89.45亿元,同比增长6.1%,增速位居全国第二。

这只是西藏经济发展的一个片段。进入21世纪以来,西藏自治区GDP有20年跑赢全国平均增速,其中还有连续17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速。

“人家看上的是我们本地的原材料”

上世纪90年代,西藏还是传统农业占支配地位的农业区,第一产业占比超过一半。但到了2023年,西藏第二产业的占比已经超过了三分之一,三次产业结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为9.0:36.9:54.1,接近全国同期水平。

据西藏统计局数据,2023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2392.67亿元,同比增长9.5%,比全国平均水平5.2%高出4.3个百分点,位居全国第一。

这并不是西藏首次问鼎全国各省(区、市)GDP增速榜首。此前十年,西藏已于2015年、2020年两度摘得增速冠军。

西藏经济发展跑出亮眼加速度,正是产业结构调整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第二产业的强势崛起推动了西藏产业结构的优化。

西藏发展第二产业有何优势?

“西藏的物流成本非常高,用工成本也不低。”李明高说,吸引内地企业来投资建厂,关键还是在于西藏本地的独特资源优势,例如高原独有的原材料等。

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条件为西藏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据《西藏日报》报道,西藏工业经济已经构建起了以清洁能源、采矿、建材、藏医药、天然饮用水、农畜产品加工、高新技术制造等为主的特色工业产业体系。

“清洁能源和高原生物是我们招商引资工作的两大主导产业。”李明高说。

林芝经济开发区于2019年12月获批为自治区级经开区,批复面积7.11平方公里。

由广东援藏投资1.81亿元建设的粤林产业园已建成投入使用。李明高介绍,目前入驻粤林产业园的企业以藏医药、农畜产品加工和高原生物产业为主。此外,正在建设中的高原生物科技产业园也已经开始前期招商工作,已成功吸引6家企业签约入驻。

粤林产业园内一家速食加工企业正在生产,食材中有松茸。在电商平台查询可知,这种速食产品售价远超同类产品。

“不仅是速食,还有化妆品企业,在我们园区生产的产品都能卖上较好的价钱。”李明高说,“因为我们有高原特有的原材料,这是我们的独特优势。”

作为高原地区,西藏的工业基础薄弱,也一直有声音质疑西藏的招商引资是以政府资金补贴换企业签约。

李明高坦言,林芝经开区的确在租金减免、运费补贴等支持企业发展方面颇有力度。“但是我们引进的很多是国内知名的大企业,比如我身后这一家,人家根本就看不上那点补贴。”他指着一家国内知名化妆品企业的厂房说,“人家看上的是我们本地的原材料。”

“一辈子要来一次西藏看看”

从林芝市区出发,乘车翻越海拔4700多米的色季拉山。色季拉山终年云雾缭绕,不少南方游客就是在这里第一次见到雪。

翻过色季拉山,山谷中的鲁朗小镇出现在眼前。雪山、林海、草甸、溪流在此处交汇,这里也被游客称为“神仙居住的地方”。

广东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队鲁朗工作组组长、林芝市鲁朗景区管委会副主任王琛说,“网上一直有个说法,叫一辈子总要去一次××。我来援藏之后,切身感受到西藏独特的美。一辈子要来一次西藏看看。”

鲁朗小镇的旅游业在最近两年表现亮眼,一个直观的体现就是接待人次。

2023年6月至9月的夏季旅游季,鲁朗小镇接待游客47.7万人次,旅游收入为4900多万元。2024年,这两个数据也依然维持在高位,分别达到了46.7万人和4400多万元。当地游客大多来自粤港澳大湾区和浙江、上海等东部地区。

除了世界级的生态自然风景,鲁朗还有浓厚的工布藏族风情(编者注:林芝旧称工布),成为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和优势。王琛说,鲁朗小镇旅游业收入占居民收入的比例超过60%,当地村民能够从旅游业的发展中直接受益。

一个例证是,鲁朗小镇的高山牧场中有藏族村民经营的骑马、射箭体验项目。以骑马为例,一位藏族村民牵马带游客观光20分钟左右就有50元的收入。“鲁朗石锅鸡”“鲁朗下午茶”这些美食,也增加了游客体验。

王琛介绍,2023年,鲁朗小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5万元,在整个林芝地区排名前列。而在10年前的2012年,这个数字只有7400元。随着中国西藏“环喜马拉雅”国际合作论坛的永久落户,鲁朗小镇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吸引世界目光。

鲁朗小镇是西藏旅游业的一个缩影。眼下,旅游业已经成为拉动西藏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十三五”时期,旅游经济在西藏自治区经济总收入中占比达到三分之一。

西藏生态环境脆弱,七成区域为限制或禁止开发的自然保护区。但在另一个层面,大面积的禁止开发保留了雪山、草地、森林、湖泊、草甸这样的高原地区原始自然风貌,造就出独一无二的旅游景观。

西藏也早已意识到文旅产业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2021年,西藏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提出,锚定生态大事、创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近年来,文化旅游与清洁能源、绿色工业、通用航空、高新数字、高原特色农牧、藏医药、现代服务、边贸物流一起,成为西藏发展的‘九大产业’”

生态保护激活了高原旅游的活力。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西藏旅游接待人次和收入历史性突破5500万和650亿元。在旅游收入方面,已经超额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


广东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队进藏以来,在这里探索的一条新“赛道”是高原水产养殖业。图右为广东援藏干部、林芝农垦嘎玛农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骆明飞,图左为农场生产技术部副部长尼玛旺堆。

“我们走的时候不是要留下多少个项目”

“我刚来到这里的时候,发现这个企业就像内地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企业,连个请假制度都没有。”林芝农垦嘎玛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林浩生说。

“80后”林浩生也是广东省第十批援藏干部。主动申请参加援藏工作之前,他在珠海市委农办工作。

林芝农垦嘎玛农业有限公司的前身,是成立于20世纪60年代的米林农场,是西藏自治区四家国有农垦企业之一。

当时,来到米林农场的林浩生面临着两个紧迫任务:改善企业经营状况、建立现代化的企业制度。

此前,这家老国企的主打产品是葡萄和樱桃等高原种植的水果。林芝市虽有“西藏江南”的美誉,但高度落差大,热带、亚热带、温带及寒带气候在此并存,一日之内的天气经常变化多端,对水果种植影响极大。

广东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队探索的一个新“赛道”是高原水产养殖业。

林芝农垦嘎玛农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骆明飞介绍,西藏每年水产品消费量超800万斤,而年产量却不足20万斤,没有产业化养殖。长期以来,西藏水产品种类少、价格贵,市场相对封闭,价格基本是内地的2到3倍,“内地10到20元一斤的鱼,运到林芝批发价就要50多元一斤”。

但问题在于,水产养殖对水温有要求,而农场的海拔约为2900米,冬天的水温仅为0到2摄氏度,夏季的水温也只有10摄氏度,大多数水产品是无法养殖的。

解决方案是借鉴内地大棚种植的思路,给池塘底部和顶部都装上大棚。上、下两部分的简易保温设施像贝壳的两个扇一样把水包起来,白天光照强烈时能加热水温,晚上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持水温。

农场的第一个保温鱼池于2023年进入试验投产阶段。这个保温鱼池的面积只有1.8亩,造价5万元,投放的鱼苗是藏香鱼。当年,第一池成鱼投放西藏本地市场,为农场带来将近30万元的收入。

不过,相比于改善企业的经营状况,让林浩生感到更加棘手的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因为种种原因,这项工作很艰难,但我们必须要做,科学的制度对一个企业来说太重要了。”林浩生说,林芝农垦嘎玛农业有限公司在劳动用工、干部人事、收入分配三个领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技术工作出身的骆明飞更加关注对当地技术队伍的培养。他带了几个藏族徒弟,其中就包括园林工程专业毕业的藏族青年尼玛旺堆。在骆明飞的重点“关照”下,尼玛旺堆已经成长为农场的生产技术部副部长。

“我们走的时候不是要留下多少个项目。”林浩生说,作为援藏干部,“我们只想留下两样东西:现代化的企业制度和一支带不走的技术人才队伍。”

转移支付

尽管近年来西藏经济增长显著,但比起其他地区,仍呈现出经济总量小、发展相对缓慢的特点。经济结构单一、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人力资源相对匮乏、投资力度不够等问题,始终制约着西藏的经济发展。

学术界对西藏经济的短板也有关注:基础薄弱、财政自给率不高、高原地理环境的制约。

早在2009年,时任西藏自治区主席向巴平措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西藏每花1块钱,9毛多都是中央给的”。

25年后的2024年5月,西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严金海仍然以同样的话概括了西藏财政的现状。

2023年,西藏全区总财力达3800亿元,人均财力也是全国第一。但是2023年,西藏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也只有240亿元。

分析公开数据可知,西藏近年来的快速经济发展中,中央财政的确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从全国范围来看,西藏财政自给率在各省(区、市)中处于靠后水平,对中央转移支付依赖较高。从地市层面来看,即使是在自治区内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拉萨,2023年在财政收入增速超过50%的情况下,财政自给率也仅为24.2%。自治区内GDP排名位于前三的日喀则和昌都,财政自给率也都低于8%。

对于转移支付政策的效果,当前存在着一些依赖性方面的争议。

但也有学者认为,基于西藏的特殊性,转移支付政策必须坚持。

“西藏对于中国来讲,不光是一个发展问题,还有一个国家安全的问题。”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教授汤继强表示,“给予更多的财政关心也在情理之中。”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原所长贾康分析,不能简单地认为转移支付会使当地产生依赖性,对于西藏的转移支付政策是从全局出发,“但支持机制该怎么优化,确实还要进一步总结经验”。

除了财政自给率,高原地理环境也制约着西藏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这里一箱苹果卖一百多元,但卖到内地的陆运物流成本也要一百多元。”李明高说,即便林芝经开区为企业补贴了一半的物流费用,但高昂的物流成本仍然是当地招商引资工作的“紧箍咒”之一。

王琛对此也深有感触。他算过一笔经济账,内地游客来西藏旅游,仅交通成本一项就往往会比去内地的景点高出两三倍,“除了经济账,还有对高原反应的担心。这里因高原而美,也因高原而让人望而却步。”

“西藏的自然条件相对其他地区还是比较差的,加上西藏交通基础设施方面还在补短板,这些都是制约西藏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汤继强说。

但汤继强强调,虽然经济发展面临诸多瓶颈,但在国内跨区域合作中,西藏已经“尝到甜头”,“我对西藏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