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盐碱地里养出“南方蟹”:科技创新让荒地变“聚宝盆”
榆林盐碱地里养出“南方蟹”:科技创新让荒地变“聚宝盆”
近日,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盐湖花马池畔,一场别开生面的青蟹养殖试验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这是榆林市首个盐碱地青蟹综合养殖科技示范基地,也是我国北方盐碱地水产养殖的一次重大突破。
科技创新破解盐碱地养殖难题
榆林市拥有约150万亩盐碱地,这些土地由于盐分过高,传统农作物难以生长,长期处于闲置状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榆林市科技局与宁波大学海洋学院展开合作,于2023年成功引进青蟹养殖技术,并在多个县区开展试验示范。
针对榆林地区的气候和水文特点,科研团队开发了独特的水质调控技术和菌藻平衡技术。通过离子调控技术,可以有效改善盐碱水体的理化指标,使其更适合青蟹生长。同时,菌藻平衡技术则通过微生物和藻类的相互作用,维持水体生态系统的稳定,为青蟹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创新养殖模式实现多重效益
在示范基地,记者看到虾在水里游,蟹在池底走,贝类钻淤泥,一幅生动的水下生态画卷徐徐展开。这种虾蟹贝混养模式不仅提高了池塘的利用率,也在优胜劣汰的生态环境下保证了水产品的质量。
“通过现场评估,虾蟹达到了今年年初制定的目标,蟹的产量每亩40多斤,可以达到沿海地区的产量,而且个头也不小。”陕西津润欣源水产养殖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高尚兴奋地说道。
这一创新养殖模式带来的不仅是经济效益,还有显著的生态效益。通过综合利用盐碱水体资源,不仅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也为其他地区的盐碱地开发利用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政策支持与人才培养助力可持续发展
为了确保项目的顺利推进,榆林市政府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市科技局牵头,市水产工作站和宁波大学海洋学院紧密合作,共同开展技术攻关和人才培养工作。同时,还成立了盐碱地改良科技攻关小组,汇聚了一批跨学科、跨领域的科技精英,系统开展相关技术试验推广。
“针对榆林地区的气候和水文,我们开发了独特的、适应于榆林盐碱地的海鲜综合养殖技术。”宁波大学海洋学院教授王欢介绍道,“这些新技术能让原本在南方生长的虾蟹贝在盐碱地‘茁壮成长’。”
未来展望:打造北方水产养殖新高地
目前,榆林市青蟹综合养殖面积已达1326亩,预计明年将进一步扩大规模。同时,示范基地还计划引进更多水产品种,包括浅海鱼类等,丰富当地水产品市场供应。
“我打算明年扩大虾蟹贝混养规模,再引进一些浅海的鱼类,让陕北地区群众能吃到更多水产品。”高尚对未来充满信心。
这一创新不仅为当地农民带来了新的经济收入来源,也为我国盐碱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新思路。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推广,未来,榆林有望成为北方重要的水产养殖基地,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推动乡村振兴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