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国家公园:澜沧江生态守护者
三江源国家公园:澜沧江生态守护者
三江源国家公园,这片被誉为“中华水塔”的高原净土,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党的十八大以来,这里实施了一系列生态保护措施,不仅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也为下游的湄公河提供了更优质的水资源。
最严措施守护生态之美
为保护这片高原净土,青海省划定了占全省总面积90%的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同时,出台了一系列法规,如《青海省生态环境行政处罚裁量标准》,为生态保护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
在三江源国家公园内,实施了“一户一岗”生态管护员制度,让当地牧民成为生态保护的参与者和受益者。目前,已有百余名巡护员分批倒班驻站,不定期深入腹地巡护。这种“共建共治共享”的体系,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也提升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通过持续的生态保护努力,三江源国家公园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数据显示,近5年,三江源地表水资源较多年平均值偏多33.7%,水体与湿地生态系统面积净增309平方公里,水源涵养量平均增幅达6%以上。
草原生态也在持续恢复。黑土滩治理区植被覆盖度由不到20%增加到80%以上,2020年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61.9%,较2015年提高4.6个百分点。湿地植被盖度稳定在66%左右,林草覆盖率更是达到74%以上。
旗舰物种数量持续增长
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三江源国家公园内的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持续增长。藏羚羊种群数量已从上世纪80年代末的不足2万只,恢复增长至7万多只。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有效保护了全国64.8%的野生大熊猫,重点区域大熊猫数量增加50只。
在澜沧江源园区,旗舰物种雪豹的数量也在持续增长。牧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能见到雪豹、金钱豹、欧亚水獭等珍稀动物,白唇鹿、野牦牛、藏野驴在江河源头撒欢,猎隼、黑颈鹤、金雕等猛禽在蓝天翱翔,兔狲、藏狐等“网红”精灵在草原繁衍生息。
湄公河上游的生态屏障
三江源国家公园的生态保护不仅惠及当地,更为下游的湄公河提供了重要的生态屏障。澜沧江源头再现千湖美景,江河源头水质达到Ⅱ类,水质状况为优,为湄公河下游地区的水资源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2024年7月,澜湄六国在青海开展澜沧江源联合考察活动。来自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的近30位水资源专家,实地考察了澜沧江源区的生态环境、文化和社会经济状况。专家们一致认为,三江源国家公园的生态保护措施成效显著,为整个湄公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树立了典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三江源国家公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正在展现。牧民们主动参与生态保护,成为生态管护员。他们不仅每年获得稳定的草原奖补收入,还通过相关技能培训和乡村产业发展,实现了增收致富。
在昂赛峡谷,澜沧江由此向南奔流。山谷两侧林深草密,澜沧江水清澈见底。58岁的东尕永他是这里的老牧民,至今仍生活在这里。他家住在峡谷内一处山坡上,木栅栏围起的院落内有两间民房,家中有限的牛羊散放在山坡上。作为生态管护员,他每年因此有2万多元的收入。
三江源国家公园的生态保护实践,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也为当地居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这种“共建共治共享”的模式,为全球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绿色发展新路径
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三江源国家公园也在积极探索绿色发展之路。例如,塔拉滩建成了全球装机容量最大的光伏发电园区,年发电量超过200亿千瓦时,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超过2122万吨。这种绿色能源的发展模式,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三江源国家公园的生态保护实践,是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通过持续的努力,我们不仅守护了这片高原净土,也为全球生态环境保护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