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件衣服,为啥别人没事,你穿就起静电?
同一件衣服,为啥别人没事,你穿就起静电?
冬季衣物起静电是一个常见的问题,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这一现象,并提供实用的解决方案。
静电产生的原理
静电不是静止的电荷,而是暂时停留在某处(比如衣物)不动的电荷,等积累到一定程度并碰到特定物体后,就会产生烦人的放电现象。
春夏季节,某些衣服上也有静电,但因为季节性湿度大,静电电荷很容易通过空气中的水分释放出去,不具备产生放电的条件,所以大家感知不到。而秋冬季节,空气干燥,衣服上的静电很难释放,一直聚集在一起,最后就让人很头疼了。
不同材质的抗静电性能
有一种说法是:“天然材质的纤维更抗静电,所以若是买了天然材质的衣服,却发现放电很猛,就说明一定买到了假货”——这种认知完全跑偏了。
比如,羊毛和羊绒都是天然材质,但这两个材质的面料也都会产生静电,尤其100%纯羊毛的,在特别干燥的冬天,和其他衣物一摩擦,放电也是杠杠滴。另外,真丝在干燥的冬天其实也是容易产生静电的。
不过,在天然纤维里,棉和麻的抗静电优势确实很强,原因是,它俩的结构比较特殊,纤维本身就有“空气层”,哪怕是干燥的冬天,都能锁住一定的水分,所以基本上没有静电:
但不存在绝对没有静电的布料,在特别干燥和特别低温的情况下,棉和麻也是有可能会产生静电的,还是那句话:静电,最核心的是空气的湿度。以及,棉和麻,在静电表现上有独特的优势,但在其他方面也有自己的劣势。
不考虑其他因素(请注意这句话)的话,普通的合成纤维确实比羊毛、棉、麻更容易产生静电。主流材质里,传统的(请注意这个限定词)涤纶,也就是聚酯纤维,是最容易产生静电的。腈纶(再说一遍,德绒也是腈纶的一种哦)紧随其后。然后是锦纶(尼龙)和氨纶,接着是真丝,再然后是羊毛羊绒,最后是棉和麻。
至于莱赛尔、莫代尔、竹纤维粘纤等再生纤维素纤维,因为含水率高(吸湿性强),所以也不容易产生静电。
行业处理静电的方法
主要有两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就是加导电丝:
导电丝是金属材质,可以及时地释放布料上堆积的静电电荷,从而达到防静电的效果。
不过,导电丝一般都是深色的,这样就会对最终产品的颜色有一定的限制。
第二种方式是加入助剂来处理:
为让衣服具备某些特殊性能,在织布的时候,或者织布之后,需要添加一些助剂来实现目的,比如为了让衬衫更挺括,就会加入相应的助剂。
第二种方式比第一种方式的成本低,而且洗的次数多了以后,助剂也会失效。
不过,无论哪种方式,都只是“尽最大努力减少静电的产生”,并不能做到“绝对意义上的无静电”。从这个角度来说,电商商详上的“无静电”说法,其实都是不严谨的——这一点,毛爸编辑部之前也犯过相应的错误。
日常防静电措施
既然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无静电”,那咱们日常该如何防静电?
首先还是空气湿度,家里面的话,最好还是用加湿器。
其次就是,身体皮肤的保湿功能要做好,无论是娃,还是你(毛爸现在都学会擦身体乳了~)。做到这两点,就已经能减少50%的静电问题了。
然后是两个小知识点:
1)柔顺剂是可以帮助衣物抗静电的,不过保持的时间比较短,还有就是,不是所有衣物都适合用柔顺剂。
2)金属类的配饰,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抗静电。
防静电喷雾的有效性
防静电喷雾不是智商税,确实有一定效果。但是吧,其实你搞一瓶水喷喷,也是可以起到相同作用的——虽然防静电喷雾里有离子水,但最重要的其实还是湿度——另外,肥皂水里其实也有离子,也可以防静电,实在不行,你弄瓶肥皂水喷喷也是OK的~
行业标准与改进
虽然说不存在“绝对没静电”的产品,但还是有可以改进的点的。我们现在的问题是,标准很详细,可是监管部门不太会跟最C端的用户沟通。拿羽绒服举例,新国标跟旧国标比确实是进步,可用户每次看产品参数还是一头雾水,就不能简洁明了地直接给每件羽绒服划分保暖等级吗?这样根本就不用管充绒量多少、绒子含量多少了,直接看保暖指数,用户就知道是不是自己要的了呀……
静电也是一样,我们国家其实有相应的检测标准:GB/T 12703,但没有按照这个检测标准给一个简单粗暴用户好理解的分级(只有个别项目会分级),这就导致,用户在冬季买衣服的时候,跟抓瞎一样,只能看商家说什么就是什么。这个,完全是可以改的。
科学审核 龙哥
童装品牌森林堂创始人&CEO
科学审核 Z女士
毕业于东华大学,现就职于国内某权威检测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