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音乐代表作
巴赫音乐代表作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是巴洛克时期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被誉为“西方音乐之父”。他的音乐作品涵盖了从管风琴曲到协奏曲,再到清唱剧和变奏曲等多个领域,展现了其卓越的音乐才华和创作能力。本文将介绍巴赫的几部代表作,带领读者领略这位音乐巨匠的艺术魅力。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肖像》埃利亚斯•戈特洛布•豪斯曼 1746年 莱比锡历史博物馆
《d小调托卡塔和赋格曲》(约1703年-1707年)
在1703年至1707年间,巴赫为管风琴创作了《d小调托卡塔和赋格曲》。年轻的巴赫非常崇拜管风琴演奏家布克斯特胡德。这位音乐家试图在自己的创作中学习前人的精湛技艺和睿智构思,对位法的纯熟运用让他写出了许多才华横溢的篇章。
《管风琴C小调帕萨卡里亚舞曲与赋格》(1713年)
《管风琴C小调帕萨卡里亚舞曲与赋格》可能是巴赫音乐创作生涯早期的作品,时间大约在1713年左右,不过由于原稿已经遗失,我们无法确定具体的时间。创作这部作品时,巴赫的作曲天才和对位法的运用都已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这部作品也因此成为德国北部管风琴丰富传统中的一部分。
《勃兰登堡协奏曲》(1721年)
“巴赫展现了心灵的智慧,又让智慧中充满了爱。”——安德烈•萨雷斯
六首《勃兰登堡协奏曲》是整个音乐史上最美妙的器乐作品之一。六首作品都展现了巴赫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造力,其中第五号协奏曲尤为特别,这首曲中对羽管键琴的灵活使用为键盘乐独奏协奏曲奠定了基础,活泼的风格甚至可以听出早期浪漫主义的特点。
《平均律键盘曲集》(1722年)
巴赫创作《平均律键盘曲集》是为了验证利用当时声学方面取得的成就,是否有可能创作一部囊括所有调性的键盘曲集。因此,从C大调开始,巴赫为每一个调性都创作了一首前奏曲和一首赋格曲,以这种方式将毫无关联的不同要素结合为一部完整的曲集。
《马太受难曲》(1727年)
“我为世上最伟大的音乐家作曲,那就是上帝,如果上帝不存在,我也会像他存在那样作曲。”——巴赫
《马太受难曲》使用了管弦乐队和两个合唱团,1727年4月11日创作于莱比锡。这部作品综合了宣叙调、咏叹调与大合唱,是巴赫创作技巧最典型的体现。开篇合唱通过声乐和器乐的复杂运用,将古老的圣经传统精神与普通民众的虔诚祈祷结合在一起。
《圣母颂歌》(1731年)
“如果有谁应该感谢巴赫为他所做的一切,那一定是上帝。”——埃米尔•肖沆
《圣母颂歌》是一部无与伦比的宗教声乐杰作。这部为圣母瞻礼节创作的作品包含五声部合唱、五声部独唱和管弦乐。作品以拉丁文圣母赞美歌为文本依据,大体脱胎于1723年的一份旧乐谱,在原有基础上加入了管乐伴奏,小号尤其是点睛之笔。
《圣诞清唱剧》(1734年)
《圣诞清唱剧》由六部康塔塔合唱组成,专用于圣诞节后的三个特殊节日演唱:新年元旦、新年的第一个星期天和主显节(贤士朝拜日)。清唱剧的德文歌词选自《路加福音》和《马太福音》,音乐活泼动人,即使在巴赫的作品中也很少见这样的风格,其中一部分选用了巴赫早期的创作。这部清唱剧总长接近三小时。
《哥德堡变奏曲》(1742年)
“我只演奏哥德堡变奏曲,人们将会永远铭记。”——旺达•兰多芙斯卡(1933年)
《哥德堡变奏曲》以西班牙风情的萨拉班德舞曲开头,美妙绝伦的旋律在重复中不断演变,最后竟然变化出30段令人眼花缭乱的乐章。最令人称奇的是如此变化多端的音乐在整个过程中仍然保持着神秘的和谐统一,而每一段变奏又都是精彩的独立作品。
《b小调弥撒曲》(1723年-1749年)
“如果没有巴赫,上帝只是一个名字。”——埃米尔•西伦
《b小调弥撒曲》有几个有意思的细节:这部作品创作于1723年至1749年之间,时间跨度近四分之一个世纪,选用了不少巴赫早期作品中的片段,而作曲家本人从未完整听过这部弥撒曲的演奏。庞大的规模注定这首乐曲不适合在教堂弥撒时演奏,但许多音乐爱好者都认为这是巴赫全部音乐创作中的巅峰之作。
《赋格的艺术》(1750年)
直到巴赫1750年去世时,《赋格的艺术》仍尚未完成。这部伟大的作品由13首赋格和几首卡农组成,在随后的几个世纪里为作曲家赢得了众口一词的巨大赞誉。作品将严格的作曲科学和美妙的声音效果完美结合在一起,的确是音乐史上无可匹敌的大师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