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与苏轼的西湖治理:一场跨越百年的水利对话
白居易与苏轼的西湖治理:一场跨越百年的水利对话
公元822年,杭州迎来了一位新刺史,他就是白居易。这位来自北方的诗人,带着对江南的无限憧憬,开始了他在杭州的任期。他不会想到,在他之后的200多年,另一位文学巨匠苏轼也将在这里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白居易到任时,杭州的西湖已经存在了数百年。这个由海湾演变而来的淡水湖,不仅是杭州的重要水源,更是周边农田的灌溉保障。然而,由于长期缺乏维护,西湖的湖底已经被葑草和淤泥严重堵塞,湖面逐渐缩小,威胁到了杭州的供水安全。
面对这一情况,白居易采取了果断的措施。他组织人力疏浚西湖,修建了一条贯穿南北的长堤,这条堤坝后来被称为“白堤”。白堤不仅改善了西湖的水利条件,还为杭州城提供了一个新的交通要道。同时,白居易还在堤上种植了桃柳,美化了西湖的景观。
时间转到了北宋时期,苏轼两次来到杭州任职。当他第一次来到杭州时,西湖的状况已经比白居易时期更加恶化。湖面被葑草侵占了一半,湖水浑浊,游人稀少,昔日的美景不再。苏轼意识到,仅仅疏浚西湖是不够的,还需要建立一个长期的维护机制。
在第二次担任杭州知州期间,苏轼向朝廷上书《乞开杭州西湖状》,详细阐述了西湖的重要性:“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盖不可废也。”他得到了朝廷的支持,开始了一项浩大的工程。
苏轼首先动员20万民工疏浚西湖,清理湖底的葑草和淤泥。然后,他用挖出的葑泥,在湖中筑起了一条长达2.8公里的长堤,这就是著名的“苏堤”。苏堤不仅改善了西湖的水循环,还首次实现了南北两山的陆路联通。
为了防止西湖再次被葑草侵占,苏轼还采取了一系列创新性的措施。他在湖心亭一带建立了三座石塔,禁止在石塔范围内的水域养殖菱藕,以保持湖底的清洁。同时,苏轼还采纳了钱塘主簿许敦仁的建议,将岸边的湖面租给民户种植菱角。因为每年春天农民在浅水种菱,都需清除水中藻荇,做到寸草不留,才可下种,所以凡是种菱的地方,杂草都不易生长。这个办法一则可使沿岸湖面每年都得到一次清理;二则可以收取租金和税金,用于西湖的疏浚和长堤的维修;三则可以解决一些民户的生计问题,确实是一举三得。
经过半年的整治疏浚,西湖面貌焕然一新,湖中水草淤泥全部被清理掉,湖面豁然开朗。随后,苏轼又命人在长堤两岸遍植芙蓉、杨柳,修建了九座亭子,给西湖美景锦上添花。后人为纪念苏轼对西湖的治理,将这条长堤称为“苏堤”,苏堤晓月更是名列“西湖十景”之一。
除了实际的水利工程,白居易和苏轼还通过他们的诗作,为西湖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的诗句,描绘了西湖春天的美丽景色。而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中“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佳句,则将西湖的美推向了极致。
值得一提的是,苏轼在《乞开杭州西湖状》中首次在官方文件中使用了“西湖”这个名称,取代了之前的“钱塘湖”。这个名称一直沿用至今,成为了西湖最广为人知的称呼。
从治理效果来看,白居易的措施更多是应急性的,而苏轼的治理则具有更强的系统性和可持续性。苏轼不仅解决了眼前的葑草问题,还通过建立石塔和菱角种植制度,为西湖的长期维护提供了保障。他的这些措施,使得西湖在接下来的数百年间,都能保持清澈的水质和美丽的景观。
白居易和苏轼,这两位文学巨匠,用自己的智慧和才华,为杭州西湖留下了永恒的印记。白居易的白堤和苏轼的苏堤,一北一南,见证了西湖的变迁。他们的诗作,更是让西湖成为了中国最富诗意的风景之一。虽然白居易的贡献不容忽视,但从治理效果和长远影响来看,苏轼的贡献显然更为卓越。他不仅改善了西湖的生态环境,更为后世留下了一套完整的管理机制,使得西湖能够历经千年而不衰,最终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中唯一一处湖泊类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