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赋能潜江小龙虾产业高质量发展
科技创新赋能潜江小龙虾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5年元旦以来,湖北省潜江市首次大规模开启冬捕,一箱箱鲜活的小龙虾被运往全国各地,甚至端上了上海市民的餐桌。在寒冬腊月还能吃到鲜活小龙虾,这得益于潜江创新的“四季有虾”养殖技术。
作为全国小龙虾产业的领军者,潜江不仅在养殖规模上遥遥领先,更在科技创新和产业链延伸上持续发力,将一只小小的小龙虾打造成了推动乡村振兴、带动农民增收的“金钥匙”。
科技创新:从“一季红”到“四季鲜”
过去,小龙虾产业一直受制于季节性供应的难题。每年夏季是小龙虾的丰收季,但到了秋冬季节,产量大幅下降,价格飙升。为破解这一难题,潜江市与7家科研院所和高校合作,成功研发了“四季有虾”养殖技术。
“今天捕捞的小龙虾个头都很大,稻田里还有虾苗,再长长,过年时正肥美。”在潜江后湖虾稻共作立体模式试验示范基地,养殖户们正忙着捕捞冬季小龙虾,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四季有虾”技术的突破,让潜江小龙虾实现了全年供应。据统计,目前潜江冬季小龙虾累计上市量已达3650吨,整季可供应量达24000多吨,真正实现了从“一季红”到“四季鲜”的转变。
虾稻共作:生态种养新模式
在潜江,虾稻共作模式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还实现了生态循环。
“水稻为小龙虾提供生长养料;小龙虾为水稻除草、松土,其排泄物还能为稻田增加肥力,通过虾稻共作,收获的小龙虾和稻谷品质俱佳。”湖北省小龙虾产业技术研究院负责人介绍道。
在潜江张金镇,水网密布、水源充沛的自然条件非常适合小龙虾生长。通过持续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水利项目,该镇小龙虾养殖面积已突破10万亩大关。
产业链延伸:从“卖一季”到“卖四季”
科技创新不仅改变了养殖模式,更推动了整个产业链的升级。目前,潜江拥有48家小龙虾规上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达50万吨,开发出60多种系列产品。
在华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小龙虾的加工已经实现了精细化。公司办公室主任刘时旋介绍:“小龙虾的肉只占20%,80%都是壳。这个壳,我们就把它做成甲壳素,提升它的附加值,相当于是变废为宝的一个过程。甲壳素可以应用的领域很广,医药,还有一些美容、医美方面的产业相结合。它的壳还可以利用到农业、环保,各个领域。”
乡村振兴:农民增收的新引擎
科技创新和产业链延伸带来的最直接变化,就是农民收入的增加。养殖户罗吉登的170亩虾塘,冬季养殖的小龙虾产量虽然不大,但个头普遍比夏季虾大,价格更是高出2倍左右,每斤能卖到50元以上。
“抓多少收多少,根本不愁卖!”养殖户关财章的话道出了潜江小龙虾产业的红火。据统计,潜江小龙虾养殖面积近100万亩,2025年综合产值将突破1000亿元,品牌价值已达422.3亿元。
政策支持:产业发展的助推器
潜江小龙虾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政策的大力支持。湖北省出台的“虾十条”政策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潜江市还通过科技特派员制度,选派300名市级科技特派员和10名省级科技特派员,为乡村振兴提供科技支持。
2024年,潜江共开展科技培训320余场,培训农民2万人次,发放技术资料4万余份,帮助解决技术问题400余个,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160余项。
未来展望:打造千亿产业集群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潜江小龙虾产业正朝着更高目标迈进。根据规划,到2025年,潜江小龙虾产业综合产值将突破1000亿元,虾稻米年加工能力将达到100万吨。
从最初的“一季红”到如今的“四季鲜”,从单一的养殖到全产业链发展,潜江小龙虾产业不仅改变了农民的生活,更成为了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随着科技创新的持续深入和产业链的不断完善,潜江小龙虾产业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