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从苏轼辛弃疾看宋朝春节文化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从苏轼辛弃疾看宋朝春节文化

引用
搜狐
12
来源
1.
https://www.sohu.com/a/850701879_121123727
2.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MDG2E2D0521BB8C.html
3.
https://www.sohu.com/a/759724519_121124387
4.
https://www.sohu.com/a/757585208_121218495
5.
https://www.163.com/dy/article/IQDE6NK20521CUKG.html
6.
https://www.sohu.com/a/757253869_121124723
7.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57642368052520
8.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90381212186101746
9.
https://www.163.com/dy/article/IQGSMTHT0541I88W.html
10.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MQG7HJC05432091.html
11.
https://mparticle.uc.cn/article_org.html?uc_param_str=frdnsnpfvecpntnwprdssskt&wm_cid=602074203929190400
12.
https://www.gushiwen.cn/wen_2137.aspx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这是苏轼在《守岁》诗中对除夕之夜的描写,展现了宋代人对新年的期待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在这首诗中,苏轼不仅描绘了儿童守夜的欢乐场景,还表达了自己对未来的期许和对时光的珍惜。

宋代春节的民俗活动丰富多彩,展现了人们对新年的期待和对家庭团圆的重视。在宋朝,人们会在除夕之夜进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如挂桃符、清洁神龛、祭拜祖先、放爆竹等。这些习俗不仅体现了宋朝人的生活情趣,也展现了他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

在宋朝,挂桃符是一种传统的习俗。人们会在两块木板上画上两个辟邪的神仙,然后挂在门口,用来镇住邪秽之物。而为什么用桃木画符,这源于古代时候人们认为桃有辟邪的作用,先秦时代桃茆(1论)即桃木柄笤帚,具有驱鬼除邪的神奇力量。宋朝时期王安石的《除日》诗中记录了宋朝时人们在除夕之夜更换桃符的情景:“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此外,陈元靓的《岁时广记》更是对桃符的制作方法和用途进行了详细记载:“桃符之制,以薄木板长二、三尺,大四、五寸,上画神像狻猊、白泽之属,下书左郁垒、右神荼,或写春词,或书祝祷之语,岁旦则更之。”由此可见,宋朝挂桃符是春节期间的一项重要活动,它不仅具有驱邪避凶的作用,还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求。

在宋朝,灶台上的神龛是供奉灶王爷的神位。每逢新春之际,百姓们会进行擦洗神龛的习俗,以示对灶王爷和祖宗的尊敬。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今腊月二十三或是二十四便是送灶神上天,这一天按我的家乡的习俗(浙江嘉兴)会烧南瓜糯米饭,并且在神龛的香炉上三炷香。而腊月二十四或是二十五则是除尘布新。除尘布新的这一天,人们会进行大扫除,打扫家里的每一个角落,寓意着去除旧的不好的事物,为新的一年开启新的篇章。这种习俗不仅表达了人们对新生活的期待和对未来的美好愿景,还寄托了他们对家人的祝福和祈愿家人平安顺遂的愿望。

在宋朝祭祖的仪式中,两个重要的习俗就是“摆春盘”和“斗柑橘”。摆春盘是将新鲜蔬菜摆放于盘中,并插上顶着纸花的线香,以此表示对祖先的尊敬和怀念。而斗柑橘则是将柑橘垒成一个小金字塔,寓意着吉祥如意,希望祖先神灵保佑子孙后代兴旺发达。这个祭祖的习俗至今仍然被保留下来,成为汉族流传至今的传统风俗之一。在除夕,人们会进行祭祖活动,不仅仅源于古代祭祖的传承,也源于“百善孝为先”和“慎终追远”的传统观念,表达对祖宗先辈的孝敬和怀念之情。同时,人们也深信祖先神灵可以保佑子孙后代,让子孙后代兴旺发达。而曾经的摆春盘在我的家乡(浙江嘉兴)演变为“馈春盘”习俗,比如我们时常会放一些糕点,特别是自己家亲自炸的春卷。

说到爆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的说法,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劈劈啪啪的爆竹声辞旧迎新。在《水浒传》中,我们得以窥见宋朝春节的热闹场景。书中甚至描述了一位放炮高手——凌振,他的技艺可谓出神入化,呼延灼赞誉他“善造火炮,能去十四五里远近,石炮落处,天崩地陷,山倒石裂”。这足以说明宋朝的爆竹制作技术已经相当成熟。

在宋朝的除夕之夜,爆竹声此起彼伏,通宵不绝。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描述:“是夜,禁中爆竹山呼,闻声于外。”宫廷之内,高墙深院,爆竹声响彻云霄,连宫外的大街小巷都能清晰地听到这热闹的声响。据说,宋朝的爆竹品种繁多,不下百余种,有单响、双响、连响等各式各样。其中,飞上天空才爆响的二踢脚爆竹,正是凌振火炮的原型。

宋仁宗嘉八年的春节,苏东坡在陕西当地方官,不能回乡与父亲团聚,为抒思乡之情,曾经写诗三首,分别为《馈岁》、《别岁》与《守岁》。诗前有一段小序:“岁晚,相与馈问,为馈岁;酒食相邀,呼为别岁;至除夜,达旦不眠,为守岁。”按照苏东坡的意思,宋朝过年有馈岁、别岁、守岁之风。所谓馈岁,是亲邻之间互送年礼;所谓别岁,指亲朋好友互请赴宴;所谓守岁,指的是除夕一夜不睡。就宋朝大部分地区而言,除夕守岁的规矩都是小孩值夜而大人休息。《东京梦华录》对于“守岁”有这样的记载:“是夜禁中宝珠山呼,声闻于外。士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故此,在宋朝一直流传着一条民谚:“守冬爷长命,守岁娘长命。”因此,孩子们往往通宵达旦不睡,为娘守岁。

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描绘了元宵节的繁华景象,展现了宋代节日的热闹氛围。词中写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这不仅展现了宋代元宵节的繁华景象,也反映了宋代春节文化的丰富内涵。虽然这首词主要描写元宵节,但从中可以看出宋代节日的热闹氛围和人们对欢乐时光的珍惜。

宋代春节文化不仅体现在丰富的民俗活动中,更体现在文人的诗词创作中。苏轼和辛弃疾作为宋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他们的作品展现了宋代春节的文化魅力和历史名人的风采。通过这些经典诗词,我们可以感受到宋代春节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体会到宋代文人在节日中的情感表达和精神追求。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