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最新研究:西北干旱区降雪将减少,极端降雪或达峰值
中科院最新研究:西北干旱区降雪将减少,极端降雪或达峰值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最新研究揭示,未来几十年,中国西北干旱区的降雪格局将发生显著变化。研究显示,该区域年降雪次数将大幅减少,而极端降雪量和发生次数预计在2060年前后达到峰值。这一发现对于理解气候变化下的冰冻圈-水文过程响应、水资源综合管理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西北干旱区横跨青海、甘肃、宁夏、新疆、内蒙古和西藏部分地区,南起昆仑山脉,北至阿尔泰山脉,西至贺兰山,是亚洲最大的干旱区之一。该区域生态环境脆弱,降雪作为重要的水资源补给,对维持区域生态平衡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研究团队基于89个气象站点数据和IPCC-CMIP5气候情景数据,揭示了西北干旱区降雪和极端降雪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显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该区域降雪日数呈减少趋势,但极端降雪事件的强度和频率却在增加。这种“降雪减少-极端降雪增加”的双重影响,给区域水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带来了新的挑战。
降雪变化对西北干旱区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从水资源角度看,降雪减少意味着春季融雪补给的减少,可能加剧区域水资源短缺问题。而极端降雪的增加则可能引发局部洪涝灾害,对基础设施和人类生活造成威胁。
从生态系统角度来看,降雪变化将影响高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冰川消融和雪线升高会压缩高寒物种的生存空间,改变物种分布格局,威胁生物多样性。同时,积雪减少会影响土壤水分条件,进而影响植被生长和生态系统稳定性。
对人类社会而言,降雪变化将影响农业生产和牧业发展。短期内,降雪减少可能导致春季水资源短缺,影响春耕生产;而极端降雪则可能造成牧区雪灾,影响畜牧业发展。从长远来看,冰川消融和水资源变化将对区域可持续发展构成挑战。
面对这一挑战,专家建议加强区域水资源管理和生态监测,提高应对极端天气事件的能力。同时,应加强气候变化研究,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
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西北干旱区降雪变化的未来趋势,更为理解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区域响应提供了新的视角。随着全球气候持续变暖,类似的变化趋势可能在其他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出现,这要求我们必须加强科学研究,提高适应能力,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