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考古新发现:齐长城、汉墓群与旧石器遗址的前世今生
青岛考古新发现:齐长城、汉墓群与旧石器遗址的前世今生
齐长城:2600年的沧桑见证
在山东半岛的崇山峻岭间,一条蜿蜒起伏的古老城墙,静静地诉说着2600年的沧桑历史。这就是齐长城,中国现存最早、有准确遗迹可考的长城,比秦长城还要早400多年。
齐长城西起济南长清,东至青岛黄岛入海,全长600多公里,横跨15个县市区。它不仅是军事防御工程,更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在青岛段,齐长城穿越西海岸新区的崇山峻岭,部分遗址已建成文化公园,成为市民休闲娱乐、接触历史的好去处。
近年来,山东省加大了对齐长城的保护力度。2022年,山东在全国率先设立860个齐长城巡护公益性岗位,平均每1公里长城至少安排1名巡护员。在青岛西海岸新区,通过“以租代征”的方式,将205.9亩土地作为齐长城保护用地,租期长达50年。这些措施有效保护了齐长城遗址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历史风貌。
土山屯汉墓群:地下宝藏重现天日
在青岛市黄岛区,一座看似普通的土山,却隐藏着惊人的秘密。这里就是土山屯墓群,一处重要的汉代墓葬群,2016年入选“山东五大考古新发现”。
考古队历时两年,共清理墓葬178座,其中汉代墓葬125座。这些墓葬形制独特,多为岩坑竖穴砖木混椁墓,部分带有墓道,呈“甲”字形。棺椁结构多样,有三椁重棺、双椁重棺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部分墓葬在椁外填充大量陶瓦片,形成独特的“积陶墓”形制。
出土文物共计1000余件(套),包括陶器、原始青瓷器、铜器、漆木器、玉器和丝织品等。其中,原始青瓷器的发现尤为引人注目。这些器物在鲁东南沿海地区常有发现,从南往北数量逐渐减少,而在江浙一带则更为普遍。这表明,汉代时期,鲁东南沿海地区与江浙一带存在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
在编号为M147的墓葬中,考古人员发现了墓主人的印章和遣册,揭示了这位40岁左右的刘姓贵族的真实身份——他生前曾任萧县令和堂邑令。墓中出土的玉印、玉席、玉温明、玉枕等珍贵文物,以及保存完好的毛笔、木牍和竹简,为我们展现了汉代官员的日常生活。
莱西西老庄:旧石器时代的遗存
在青岛莱西市院上镇的西老庄遗址,考古人员有了意外的发现。原本以为是一处汉代墓葬群,却在墓葬填土中发现了具有人工打制痕迹的石制品。进一步发掘证实,这里不仅是一处汉墓群,更是一处重要的旧石器时代遗址。
遗址出土石制品400余件,包括断块、石片、石核和石器。石器类型多样,有边刮器、尖状器、砍砸器等,其中以燧石和脉石英为原料的细石器文化特征明显,推测属于旧石器晚期。
这一发现为进一步研究青岛地区早期人类活动提供了重要线索,也表明该地区在旧石器时代就已有人类活动。
青岛的齐长城、汉墓群和旧石器遗址,共同构成了这座城市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研究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重要实物资料。通过持续的考古发掘和保护工作,这些珍贵的历史遗迹将为世人展现更加完整的历史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