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尔善解读《封神第二部》:传统文化如何在电影中“活”起来
乌尔善解读《封神第二部》:传统文化如何在电影中“活”起来
2025年大年初一,备受期待的《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即将登陆全国院线。这部由乌尔善执导的神话史诗巨制,不仅延续了第一部的精良制作,更在传统文化的融入与创新上做出了新的尝试。近日,导演乌尔善携主创团队在全国多地举办映前见面会,分享了影片中蕴含的丰富传统元素。
传统文化的创新诠释
乌尔善表示,电影《封神第二部》高度融合了中国传统艺术的题材,这是他特别热衷做的事情。“传统文化不能只停留在博物馆,一定要活起来,能够跟现实生活融为一体,变成我们力量的源泉。”乌尔善说。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乌尔善在影片的服装、造型、兵器、场景等方面,邀请了许多非遗传承人参与设计。观众可以在电影中看到东阳木雕、龙泉宝剑锻造技艺等传统工艺的身影。“我们尽量邀请这些民间艺术家能够参与到创作中来,让大家看到中国的这些传统文化仍然充满力量。”
传统工艺的现代演绎
在《封神第二部》中,传统工艺与现代电影技术的结合达到了新的高度。例如,魔家四将的造型灵感来源于唐代吴道子的《八十七神仙卷》。为了还原其凶悍威严的形象,演员们接受了全脸特效化妆,剧组还为他们特制了假牙、全瞳隐形眼镜、假皮手套等一系列配套“装备”。
在拍摄上,剧组全部采用真人实拍,利用MOCO及升格拍摄的方式展现巨人身姿,并将魔家四将与正常军队以不同比例进行了分层拍摄。而为了体现魔家四将的沉重感与迟缓的步态,演员们在身披重甲、身穿胖袄之余,还要在腿上绑上沙袋,全身负重累计超过60斤。影片中,魔家四将经过的悬崖均被剧组以3D扫描技术精准复刻成微缩悬崖,巧妙运用视觉比例差,塑造出“巨人过境”的震撼效果。
节气图的文化传承
乌尔善还分享了“节气博主”这一创新做法背后的深意。“我们创作的许多内容,比如场景、服装、美术、道具,可能在电影宣传时来不及向大家一一展示。我们想把这些做成节气图献给观众,让大家一点点了解幕后创作具体的内容,也能让大家对二十四节气、对中国传统的民俗有进一步的了解。”
这种做法不仅展示了电影的幕后创作细节,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创新方式。通过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电影宣传相结合,乌尔善团队成功地让传统文化“活”了起来,成为观众生活的一部分。
视觉效果中的传统文化
在视觉效果方面,乌尔善带领团队将汉字、青铜器等传统元素融入声效设计和美术创作中。特别是在河南博物馆的考古之旅中,影片道具与历史文物的结合,让观众感受到了浓厚的文化底蕴。
影片的主题探讨深入而富有层次,从个人的成长与牺牲角度,延伸至整个民族的复兴。这不仅仅是一个神话故事的延续,更是对观众的一次心理洗礼。乌尔善通过镜头传达的情感、用光影绘制的故事,借助对话与动作,构建了一个既古老又新鲜的世界。
《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不仅是一部娱乐影片,它更是一次文化复兴的征程,一场商业与艺术交融的盛宴。对于期待春节期间去探寻神话意义、感受传统文化的观众而言,这部片子无疑值得一看。文化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象牙塔,而是每个人生活的一部分,关乎历史,也是面向未来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