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眼模式不是万能药!儿童视力保护需多方努力
护眼模式不是万能药!儿童视力保护需多方努力
“妈妈,我眼睛疼,看不清黑板了。”当听到7岁儿子这样说时,李女士才意识到,孩子每天放学后盯着手机看动画片的习惯,可能已经对他的视力造成了严重影响。
在这个数字化时代,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已经成为孩子们生活中的“标配”。然而,这些设备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儿童的视力健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应对这一问题,许多家长寄希望于手机的“护眼模式”。那么,护眼模式真的能保护孩子的眼睛吗?我们又该如何科学地保护儿童视力呢?
护眼模式:并非万能良药
护眼模式是智能手机厂商推出的一项功能,主要通过调整屏幕的色温和亮度,使其更加柔和,从而降低蓝光对眼睛的刺激。云南大学附属医院儿童眼病科主治医生尹洁表示:“护眼模式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蓝光对眼睛的伤害,缓解眼睛的紧张状态,尤其是在黑暗中看手机时的眼疲劳。”
然而,护眼模式并不能完全消除手机蓝光对眼睛造成的伤害,更不能防控近视。尹洁医生强调:“如果不考虑用眼距离、时长、环境光照强度等因素,长时间看手机,手机‘护眼模式’只是治标不治本,并不能真正起到护眼的作用。”
儿童使用电子设备,需要严格管控
新加坡政府近期推出的“健康成长新加坡”计划,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参考。该计划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制定了详细的电子产品使用指南:
- 18个月以下的儿童:不应使用电子产品(视频通话除外),且不能长时间身处电子产品屏幕打开的环境中。
- 18个月至6岁的儿童:每天仅拥有1小时的课外电子产品使用时间,要求用餐时和睡觉前不能使用。父母必须深度介入该年龄段儿童观看的媒体内容,尽可能地多和孩子互动。
- 7岁至12岁的儿童:每天的电子产品使用时间在2小时以内,不能注册和使用社交媒体,用餐时和睡觉前同样不能使用电子产品。父母不能给予该年龄段儿童无限制访问互联网和应用程序的设备。
新加坡卫生部部长王乙康指出:“屏幕使用时长与幼儿认知发展之间存在紧密联系。有研究表明,不当且过度使用电子设备会导致出现儿童语言能力差和注意力持续时间短的问题。”
过度使用手机,伤害远不止视力
过度使用手机对儿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除了视力下降,还可能导致以下问题:
干眼症:使用手机时由于注意力集中,眨眼次数大大减少,会对泪膜的形成造成影响,容易引起眼部干涩等症状。
视疲劳:长时间近距离看手机,闪烁的手机屏幕容易刺激眼睛,引起眼睛酸胀不适等视疲劳症状。
睡眠质量下降:睡前使用手机会影响褪黑素的分泌,导致入睡困难,睡眠质量下降。
注意力分散:手机上的丰富内容容易分散儿童的注意力,影响学习效率。
社交能力下降:过度依赖电子产品会减少儿童与人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影响社交能力的发展。
家长应该如何正确引导?
面对儿童使用手机的问题,家长的正确引导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实用的建议:
制定规则:与孩子一起制定电子产品使用规则,比如每天使用不超过1小时。规则的制订要与孩子共同协商完成,且周期短、具有调整的灵活性。
提供多样化活动:鼓励孩子参与体育活动、户外探索等,丰富他们的生活,减少对电子产品的依赖。
增强亲子互动:多陪伴孩子,与他们一起玩游戏、阅读等,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以身作则:家长自己也要减少在孩子面前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为孩子树立好榜样。
关注心理健康:如果发现孩子有过度依赖电子产品的倾向,应及时进行干预,必要时可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保护儿童视力,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健康的视觉环境,让他们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