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独家庭心理帮扶: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课题
失独家庭心理帮扶: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课题
“失独家庭”这个群体,承载着太多的心酸与无奈。全国人大代表、厦门市政协副主席、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院长王焱在两会上提出《关于完善“失独再生养家庭”扶助政策的建议》,特别强调了对失独再生养家庭的心理健康支持。这一提议,不仅体现了对失独家庭生活困境的关注,更点出了他们所面临的深层次问题——心理健康危机。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穆光宗指出,失独家庭所承受的痛苦之深和苦难之大,可以说一辈子挥之不去。这种痛苦不仅来自失去独生子女的打击,更源于随之而来的一系列生活困境。据北京枫彩心理咨询服务中心发布的《失独家庭再生养状况调查》显示,高达86.76%的失独家庭有再生养意愿,其中三分之二的家庭已经再生养了孩子。这些数据背后,是失独父母对生活的重新期待,也是他们面对心理创伤时的自我救赎之路。
然而,再生养之路并非坦途。调查显示,60%的失独者认为再生养能带来活下去的希望和信念,但同时,经济条件不好、养孩子艰难是不想再生养的首要因素,占比高达52.81%。此外,身体状况不佳、精力不足也是重要考量因素。这些数据揭示了失独家庭在做出再生养决定时的矛盾心理:一方面渴望通过再生养获得精神寄托,另一方面又担忧经济压力和自身健康状况。
面对失独家庭的心理困境,各地开始探索相应的帮扶政策。例如,福建省福州市晋安区将失独再生育群体纳入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扶助政策中;浙江省对失独后收养子女的家庭给予一次性5万元补助;贵州省将失独再生养家庭纳入计生协会投保的住院护理补贴保险。这些举措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失独家庭的经济压力,但与实际需求相比仍显不足。
专家建议,应建立失独再生养家庭心理帮扶机制,通过民政部门联合心理咨询机构开展心理疏导服务。同时,政府应提供更多的经济支持,如发放“再生养津贴”,并简化领养手续,为失独家庭提供更多便利。此外,社会各界也应给予失独家庭更多的理解和关爱,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
失独家庭的心理帮扶,不仅是一个家庭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它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也考验着国家的治理能力。我们期待,随着相关政策的不断完善,失独家庭能够得到更多的心理关怀和实际帮助,重新找到生活的方向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