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节如何预防外周血管疾病?
秋冬季节如何预防外周血管疾病?
随着秋冬季节的到来,气温逐渐下降,心血管疾病也进入了高发期。根据医学统计,秋冬季节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占全年的80%,气温每降低1℃,心脏疾病发病率就会增加2%。在我国,冬季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数比夏季高出41%左右。这些惊人的数据提醒我们,关注血管健康刻不容缓。
为什么秋冬季节更容易引发血管疾病?
寒冷环境会刺激人体的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活性增强,导致血管收缩。与夏季相比,人的血压会升高约5毫米汞柱,而高血压患者的这种季节性波动更为明显。血管收缩不仅会导致血压上升,还会增加心脏的负担,使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的风险大大增加。
此外,寒冷天气下,人们往往倾向于摄入更多高热量食物,这可能导致胆固醇水平升高,进一步加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同时,冬季也是流感等呼吸道疾病高发期,感染会加重心血管系统的负担,尤其是对于已有心血管疾病的人来说,更容易诱发病情恶化。
如何有效预防外周血管疾病?
1. 注意保暖,避免感冒
冬季室内外温差大,应及时增减衣物。在流感高发期,尽量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外出时佩戴口罩。保持室内通风换气,特别是心衰患者要特别注意防止呼吸道感染。一旦出现咳嗽、咳痰、发热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2. 均衡膳食,控制盐糖摄入
每人每天盐摄入量应控制在5克以内,过多的钠会导致水钠潴留,增加高血压风险。同时,每天糖的摄入量不应超过50克。高血糖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管弹性变差,脆性增加。
3. 规律用药,监测指标
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擅自停药、换药或增减药量。定期测量血压、血脂、血糖,了解疾病控制情况。根据气候变化,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药物治疗方案。
4. 适度运动,选择合适方式
每日进行规律运动,注意充分热身,循序渐进。避免过于剧烈的运动,可在室内进行力量练习或柔韧性、平衡性训练。运动前最好咨询医生,根据自身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
特别提醒:高危人群需格外警惕
糖尿病患者是外周血管疾病的重要高危人群。糖尿病会加速动脉硬化进程,导致血管狭窄,严重时可引发下肢缺血、溃疡甚至坏疽。因此,糖尿病患者需要严格控制血糖水平,定期检查下肢血管状况,注意足部护理,预防感染。
及时识别症状,把握黄金救治时间
外周血管疾病常见的症状包括间歇性跛行、下肢肿胀、疼痛、皮肤温度降低、颜色苍白等。如果发现应及时就医。特别是出现胸痛、胸闷、气短等心脏症状时,要立即平卧休息,呼叫他人拨打急救电话120。
秋冬季节是心血管疾病的“魔鬼季节”,但通过科学预防和及时治疗,可以有效降低发病风险。让我们从日常生活做起,关注血管健康,守护生命通道的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