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中国癌症早筛日:肠息肉筛查新趋势
首个中国癌症早筛日:肠息肉筛查新趋势
2025年1月2日至4日,首届中国癌症筛查早诊大会在北京召开,标志着我国癌症防治工作迈入新阶段。大会以“癌症筛查早诊,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汇聚了多位权威专家,共同探讨癌症早筛早诊的新趋势和新挑战。
在众多癌症类型中,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持续攀升,已成为我国第二大高发癌症。令人欣慰的是,通过早期筛查发现并处理肠息肉,可以有效预防结直肠癌的发生。专家指出,约70%的结直肠癌由腺瘤性息肉发展而来,而肠息肉的癌变过程通常需要5-10年,这为早期干预提供了宝贵的时间窗口。
传统的肠镜检查虽然准确率高,但其侵入性特点让不少患者望而却步。近年来,一种新型的非侵入性筛查技术——多靶点粪便FIT-DNA联合检测技术,因其便捷性和高灵敏度而备受关注。该技术通过检测粪便中的血液成分和DNA异常,可以有效识别出存在癌变风险的肠息肉,为患者提供了更加舒适的筛查选择。
国家癌症中心专家表示,癌症筛查和早诊早治是降低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关键措施。《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明确提出,要针对发病率高、筛查手段和技术方案相对成熟的重点癌种,完善筛查和早诊早治系列技术指南,并在全国推广应用。
专家建议,40岁以上人群应将结肠镜检查纳入常规体检项目,尤其是有家族史、息肉直径超过2厘米、短时间内迅速增长的息肉等高危人群,更应提高警惕。此外,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如高纤维饮食、规律运动、戒烟限酒,也是预防肠息肉及其恶变的重要措施。
首届中国癌症筛查早诊大会的成功召开,不仅为我国癌症筛查早诊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也为推动我国癌症防控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我们相信,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癌症防控工作一定能够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为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