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巍解读:北京正月初三习俗新意
高巍解读:北京正月初三习俗新意
正月初三是农历新年的第三天,承载着丰富的传统习俗和文化内涵。这一天的活动和禁忌反映了人们对家庭和谐、健康与丰收的美好祈愿。
高巍:民俗学家的权威解读
高巍,作为北京民俗学会会长、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对北京地区的民俗文化有着深入的研究。他著有《漫话北京城》《四合院》《燕京八景》等著作,并参与策划了厂甸、龙潭、地坛等庙会等年节活动,在民俗学领域具有较高的权威性。
北京正月初三的四大习俗
打鬼:驱邪攘灾的宗教仪式
正月初三,老北京的百姓会按照各喇嘛庙“打鬼”的时间,相约到喇嘛庙中观看“打鬼”活动。“打鬼”也称为“跳步札”,属于藏传佛教中的佛事活动。《燕京岁时记(清)》中记有:“打鬼本西域佛法,并非怪异,即古者九门观傩之遗风,亦所以禳除不祥也。每至打鬼,各喇嘛僧等扮演诸天神将以驱逐邪魔,都人观者甚众,有万家空巷之风。朝廷重佛法,特遣一散秩大臣以临之,亦圣人朝服阼阶之命意。”
“打鬼”活动,是佛教喇嘛僧,用一种神秘的舞蹈表演来显示佛的法力。跳舞的喇嘛,脸上戴着各种法相的面具,手持各种法器,假托护法神灵附身,手舞足蹈,口念经咒,表示护法神在与魔鬼搏斗,最后驱逐了魔鬼,消灭了灾祸,为世间带来平安吉祥。
土地庙庙会:花厂鸽市的繁华景象
宣武门外的土地庙庙会是北京正月初三的重要活动之一。庙会自正月初三开始,每十天举办一次,主要以花厂鸽市闻名。由于靠近丰台花乡,土地庙庙会上出售的鲜花品种繁多,使得土地庙庙会跻身“京城五大庙会”之一。
合子:寓意家庭和睦的特色饮食
按照老北京的习俗,初三要吃菜合子。菜合子是一种半圆形的面食,类似馅饼但不是圆形,多为素馅。北京人最喜欢吃的是韭菜鸡蛋和茴香鸡蛋碎粉丝的素馅合子。老北京人烙合子的面多用荞麦面,这是由于当年的生活水平限制,荞麦面较便宜。由于荞麦面的面筋差些,所以无法做馅饼,做合子正合适。烙合子时,将一个团好的荞麦面的剂子擀平擀圆,在一半面皮上放上馅,再将另一半合上,捏上口,成为一个半圆形,然后上饼铛烙熟。
撤供:恭送祖先归位仙界
正月初三也是撤供祭祀祖先的日子。从正月初一开始,各家各户都会摆供焚香祀祖。到了初三这一天,可以设供焚香,恭送祖先归位仙界。祭祀使用的牌位或照片收起来,供桌上的供品也可以撤下来了。
习俗的当代意义
高巍认为,这些习俗不仅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和灵活性,还展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例如,“打鬼”活动展现了人们对平安吉祥的向往;土地庙庙会的繁华体现了商业与文化的融合;吃合子象征着家庭和睦;而撤供仪式则体现了对祖先的敬仰和怀念。
随着社会的发展,年俗也在不断演变。高巍指出,年俗不可能一成不变,但变中应该有一脉相承的东西。简而言之,年俗要传承,也要有变化。这些传统习俗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社会功能,让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一份归属感和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