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满时节,这些农事活动你了解吗?
小满时节,这些农事活动你了解吗?
小满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标志着万物生长旺盛、自然生机勃勃。此时,麦粒渐满但未全熟,象征着一种适度而美好的状态。
小满时节的气候特点
小满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相继进入夏季,南北温差进一步缩小。此时节,万物葱茏,夏日意浓,正是收获满满的好时节。
在二十四节气中,小满是颇为特殊的一个——有小暑,有大暑,有小雪,也有大雪,有小寒,还有大寒,但唯独有小满,而无大满。在中国人的心中,水满则溢,月盈则亏,因此凡事不可太满,“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这是古人的人生智慧,也是今人的宝贵财富。
小满有三候:一候苦菜秀,二候靡草死,三候麦秋至。此时,苦菜茂盛生长;之后,喜阴且枝条细软的草类在强烈的阳光下开始枯萎;在小满的最后一个时段,麦子快要到收获的季节。对人们而言,小满是夏,对麦子而言,小满意味着成熟的秋,因此叫“麦秋”。初夏的风里,细细闻来,藏着收获的味道。
主要农事活动
小满时节,北方旱作区主要是田间管理工作。例如,农谚“小满不满,麦有一险”是指小麦在小满时节如果灌浆不足,则很难成熟,产量会受到严重影响。“寸麦不怕尺水,尺麦却怕寸水”是说籽粒饱满的麦子如果根部有了积水,一遇大风,很容易造成倒伏,因此,此时的麦田不能蓄水。
与之相反,南方地区小满时节气温升高,雨水充足,最适合农业耕作,“立夏到小满,种啥都不晚”,“立夏小满正栽秧”,“秧奔小满谷奔秋”等都是相关民谚。而“小满不满,干断田坎”、“小满不满,芒种不管”、“小满不满,犁耙高挂”等民谚,指的就是小满时田里如果蓄不满水,就可能造成田坎干裂,芒种时节也就无法栽插水稻的局面。
小满习俗与文化内涵
小满时节,民间有赶“小满会”、过“祈蚕节”、祭车神等习俗。这些习俗都与农业生产活动息息相关。
赶“小满会”。小满时节,在河南等地农村,人们常趁未开镰割麦的闲暇时光举办“小满会”,又叫“夏忙会”,祈福麦子大丰收。人们在会上听戏、吃小吃,打打牙祭,买一些收割小麦的工具,攒足劲迎接丰收。
过“祈蚕节”。相传,小满是蚕神诞辰。江浙一带,养蚕者众。为了祈求养蚕有个好收成,人们在小满放蚕时举行隆重的祈蚕节,进行斗蚕、画蚕、祭蚕庙等活动。
祭车神、动三车。农谚云:“小满动三车。”三车指油车、丝车、水车,说的是旧时小满时节,人们忙着榨油、缫丝、灌溉,一派繁忙景象。这个时节,一些地区还有“祭车神”的习俗,祭祀掌管这三车的神灵,祈求风调雨顺,有个好收成。相传,“车神”为白龙。小满时节,人们在水车车基上放置鱼肉、香烛等物品,还会准备一杯清水,祭时将水泼入田中,有祝水源涌旺之意。
现代农业生产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农业生产已经离不开科技的支持。在小满时节,农民们不仅依靠传统的经验,更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例如,在小麦灌浆期,农民们会使用无人机进行病虫害防治和叶面施肥,确保小麦健康生长。在水稻插秧方面,机械化插秧已经取代了传统的人工插秧,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此外,气象预报技术的发展也让农民能够更好地掌握天气变化,合理安排农事活动。
小满时节的养生建议
小满之后,由于天气逐渐闷热潮湿,人容易出现头昏、胸闷、嗜睡、身体困重、肢体倦怠以及皮肤湿疹、瘙痒等表现。同时,湿邪最易损伤脾胃,进而导致脘腹痞闷、纳差、口苦口黏、多汗但汗出热不解等不适。
民间常说:小满食苦,一夏不苦。中医认为,夏季五行属火,五味对应为苦味,所以此时应该开始主动吃点“苦”了。夏季吃“苦”,指的是广义的有苦味的食材,例如苦瓜、莴苣、鲜蒲公英、莲子心等,都是不错的选择。适当食用苦味食材可以降温解暑,清热解毒,提高人体的消化功能,有效预防中暑。同时,为防止发生湿疹等皮肤疾病,应适当节制肥甘厚味、生湿助湿、辛辣助热食物的摄入,如生蒜、辣椒、海鱼、羊肉等。
小满节气养生还要做到起居追太阳、着装不沾湿、运动不大汗。这一时期气温日差仍较大,早晚仍会较凉,加之空调的使用逐渐频繁,切忌贪凉卧睡,同时宜早起晚睡(23时前),以保持精力充沛;衣着可选择透气性好、棉质、能吸汗的浅色衣服,防止吸热过多的同时又可避免湿邪郁遏;还可适当运动,但需避免剧烈运动、大汗淋漓。
夏应心而养长,养心也是小满节气养生的重要方面。夏季心阳旺且气温高,容易出汗、烦躁、焦虑,而汗为“心之液”,汗出过多,损伤心之阴阳,使人更加疲惫。因此,可参加绘画、书法、下棋、钓鱼、太极拳等活动,使心气平顺。平时亦可食用莲子、百合等清心养心、宁心安神药膳。
小满,万物初盈,小得圆满。今年,小满还恰逢“520”,愿你我不负这初夏良辰,在人生的麦田收获幸福与美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