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议 | 摆拍、虚假、低俗,还能有4000万粉丝!这样的人不封?
热议 | 摆拍、虚假、低俗,还能有4000万粉丝!这样的人不封?
拥有4000多万粉丝的网红"祁天道"因策划低俗直播被警方行政拘留10日,其账号也被平台永久封禁。这起事件引发了社会对低俗直播现象的广泛关注和深入思考。
近日,有4000余万粉丝的网红"祁天道"因直播时做出不当行为引发热议,其直播权限被封禁15天。
据媒体报道,在直播中,他用烤鱿鱼的竹签捅女游客臀部。12月4日,三亚警方发布警情通报,称孟某某(男,28岁,网名"祁天道")为吸粉引流,经过策划,聘请女子(视频中被"骚扰"女子)合演低俗视频,并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直播,造成极其恶劣影响,已依法对孟某某行政拘留10日。
12月4日,平台工作人员回应称,已第一时间将其直播间封禁15天,后续是否会有追加处罚暂时还不了解。最新消息:"祁天道"的账号已被平台永久封禁。
搞低俗直播竟能建立商业版图
网红"祁天道"直播内容长期以来饱受争议。从男扮女装"扮丑"博取关注,到公然抢夺路人椰子被扇耳光,其直播行为屡次突破社会公德底线。这次对"女游客"的骚扰行为,更是低俗恶劣。从警方通报看,这些直播的背后都是剧本表演,被骚扰的女孩是其支付报酬请来的"托"。既然是请人当演员,直播中的骚扰行为,或许构不成猥亵,但如果以此骗取打赏收入特别是以此直播带货,则有诈骗之嫌。
据媒体起底,"祁天道"和妻子都曾因诈骗罪被判刑,事由是利用团伙编制的虚假招聘信息,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宣传,骗取他人钱财。出狱后,两人改换网络直播赛道。
"祁天道"和以往的策划低俗视频案例有所不同,其一方面通过策划低俗直播吸引粉丝,骗取打赏收入,另一方面又以巨量粉丝反哺其店铺卖货,将直播与卖货二者打通的背后,正是利用低俗毒流量哺育商业版图的逻辑。因此,要求平台整治低俗直播不仅在于其内容本身,更在于其利用低俗毒流量牟利的这种畸形商业模式。
据估算,其单场直播就能获得2万元的打赏收入,而账号主页店铺总销量达到1168万件,预估总销售额上亿元。某种意义上,他们干的其实还是"诈骗"的活儿,只不过,骗人的手段从利用虚假招聘信息变成了策划虚假低俗故事,被骗的对象也从求职者变成了刷短视频或直播打赏的网友。虚构事实、编造剧情进行直播卖货,此前已有被判诈骗罪的案例,那么"祁天道"虚构事实策划低俗直播,骗取礼物该如何定性,值得追问。
如此低俗直播为何被追捧?
在互联网时代,流量往往意味着经济利益。一些网络主播、网红机构为了吸引流量和利益,不惜采取低俗内容作为"引流密码",通过打"擦边球"的方式博取眼球。
相关直播平台对其往往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甚至会为了人气和利益,给低俗视频或直播推流,这种助纣为虐的行为助长了低俗直播的气焰,使得网络平台低俗直播盛行。
如此低俗网红竟有超4000万粉丝,很多人可能都想不到,低俗视频的市场居然这么大,不仅粉丝数量大,其哺育的商业版图也大。
此类低俗视频和低俗直播之所以被追捧,可能有用户需求的原因——低俗视频往往善于撩拨情绪,而网络又很好掩盖了用户现实身份,让平素藏着的窥私欲、好奇欲等得以释放。劣质短视频被大量搬运和量产,更带来"感官茧房""情绪茧房",让人沉迷于各种恶搞和擦边之中不能自拔。除此之外,低俗视频的流行,背后或也有平台推荐的原因。
拥有四千万的大网红在直播间聘请女子合演低俗视频,竟然开始仅仅被封禁15天,处罚是不是太轻了?15天的封禁能起到真正的警示和惩罚作用吗?还是仅仅作为一个短暂的"缓冲期",解禁后照样可以在网络平台"横行"?
低俗路线之所以能够成为路线,与平台的暧昧态度息息相关。平台对流量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低俗内容的传播。试问,如果不是平台的算法推荐和流量扶持,低俗网红能量再大,又怎能在短时间内获得超过4000万的粉丝?
"祁天道"的账号已被平台永久封禁。
平台显然需要加强主体责任,决不能放任这种明显带有性骚扰意味的不良信息大肆传播。对"祁天道"这种屡次违规,甚至以骚扰调戏女性为"人设"的账号,也有必要加强常态化监管,降低流量推荐力度,让举报机制真正发挥效能。至少,不能每次都等事情发酵后才审查,待事件平息后主播又能若无其事地重回公众视野。
说到底,恶俗直播策划不能忍,而当低俗炒作没了引流的"甜头",当每次擦边乱象都被严惩,"祁天道们"自然会从此凉凉。
向"毒流量""黑流量"说不
孟某某通过策划和直播低俗视频,不仅违反了《网络安全法》中关于网络信息内容服务提供者应当加强信息审核管理,防止传播违法和不良信息的规定,也触犯了《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中关于不得制作、复制、发布、传播含有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以及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等内容的信息的要求。
流量本身"无罪",错的是不择手段炮制热点、炒作话题的做法。孟某某受到法律制裁,是罪有应得。从长远看,要净化网络空间,治理恶俗信息"牛皮癣",还得从源头上治理,斩断不良自媒体通过恶俗视频引来涨粉变现的利益链,建立自媒体不敢发、不能发恶俗信息的长效治理机制。
2023年7月中央网信办发布《关于加强"自媒体"管理的通知》明确提出,对制作发布谣言,蹭炒社会热点事件或矩阵式发布传播违法和不良信息造成恶劣影响的"自媒体",一律予以关闭,纳入平台黑名单账号数据库并上报网信部门。在落实好各项管理规定的同时,有必要进一步明确执法规范和细则,强化典型案例的处置曝光力度,形成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有力震慑,让遵纪守法成为自媒体从业者的行为规范和共同准则。
近年来,有关部门狠抓网络内容生态治理,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大量低俗网红偃旗息鼓。在网络直播生态持续向好的大背景下,类似"祁天道"者竟然还有生存空间,涉事平台应当反思内部管理机制有无漏洞,企业社会责任可有落实。
从"天佑""二驴",到"牌牌琦""祁天道",根治畸形"网红文化",绝非罚几个人、关几个号那么简单,必须改变"黑红也是红"的流量逻辑,必须切断平台和一些带货"黑红"背后的利益绑定。在各大平台严肃落实网络监管制度,捍卫言行有界的是非底线,让为红逐"丑"、以"渣"出圈者颗粒无收,网络空间才能再清朗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