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爱逛的博物馆如何保持“年轻力”
年轻人爱逛的博物馆如何保持“年轻力”
近年来,“博物馆热”席卷全国各地,尤其是年轻人对博物馆、文物、考古及其背后所蕴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追捧,形成了一种值得关注的社会现象。
湖南博物院内等待寄存行李的年轻观众排起了长龙。(图片除另有署名外,均为袁思蕾/摄)
年轻人为什么爱逛博物馆
伴随互联网技术发展成长起来的这代年轻人,深受社交媒体的影响,可以说,年轻人的“博物馆热”是从线上蔓延至线下的。
社交媒体的发达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博物馆热”。
中南大学学生陈千惠,平常爱在社交平台上了解、获取信息,看到有意思的活动、展览、演出信息,总会邀朋友一起去打卡体验一番,博物馆就是其中之一。
有时候,在博物馆中碰到很有意思的展览,她会把现场拍摄的照片和自己的感受,以图文形式分享到社交平台上。
这代表了当下一大部分博物馆年轻观众的体验和自发传播过程。即,线上获取信息,线下实地打卡、社交,再上线分享、交流,再次获得新信息。
如此循环扩散,更多的年轻人被吸引到博物馆。这就是年轻人喜爱的“看展式社交”。
孩子们跟随家长走进博物馆,开启对人类文明的新认知。
年轻人为何爱逛博物馆?近两年,媒体的报道分析很多,记者梳理了一下,主要原因包括:
- 逛博物馆“物美价廉”,我国90%以上的博物馆实现了免费开放;
- 花半天时间就可了解“极简城市史”,适合“特种兵式”打卡;
- 博物馆的文物比较吸引人,科技感和文化氛围比较浓厚;
- 文创、互动活动丰富,比如网友点赞马王堆特色展览,超级大印章比脸还要大;
- 博物馆基本都在室内,不受天气影响。比如前不久的五一假期,湖南各大博物馆客流同比增长29%,或许就与当时天气状况不无关系。
更重要的是,年轻人热衷于逛博物馆,折射出的是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他们对古人和古代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中华民族从哪里来、中华文明的起源等怀有旺盛的求知欲。
还有一部分年轻人,和博物馆产生了“共鸣”。
比如陕西人李湛,从小就爱逛博物馆,这份喜爱伴随他成长,影响了他的大学专业选择和就业。他已经在博物馆行业工作了十年,目前也是上海大学博物馆学博士研究生。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在进入博物馆行业。”李湛告诉记者。
这些博物馆里的年轻人,将新鲜的、多元的、有时代感的“风”带进博物馆,实质性推动了博物馆的年轻态。这也是博物馆越来越吸引年轻观众的一个重要原因。
博物馆如何保持“年轻力”
博物馆的由来历史久远,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可追溯至公元前三世纪的“缪斯神庙”,但博物馆第一次面向公众开放还是两百多年前的事。
而在中国,逛博物馆成为一部分人的生活方式,不过是数十年间发生的事。
因此,在面对“Z世代”受众,互联网传播、科技与文化融合、以国潮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热潮等一系列叠加语境下,博物馆“热”如何“保温”、博物馆如何从吸引年轻人的“流量窗口”变成深度影响年轻人的“能量端口”、如何在保存“老味道”的同时拥有“年轻力”?
这一系列问题,正愈发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
博物馆中,古老文物正借由现当代艺术的转译和表达,开启千年回响。
对此,有一种观点认为,博物馆需要从“吸引”到“对话”,从“吸睛”到“走心”。
在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主任谭平看来,博物馆的策展正呈现两点变化。
内容生产上,从以“实体文物”为主体过渡到以“文物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为主体”。不仅展示文物,更倾向于讲好文物和文物背后的故事。
语言建构上,从向大众的单向“传播文化”到与大众“共享文化”。很多博物馆使用文化+科技手段,打造沉浸式场景,激发年轻人对于文物和历史文化的兴趣。
也有专家指出,博物馆应保持定力,而非只重视“热度”“人气”“轰动效应”。
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博物馆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史吉祥表示,博物馆创新文旅融合形式值得肯定,但无论是AR、VR等数字化手段,还是拍照打卡的“高颜值”展区,抑或“剧本游”“夜宿博物馆”等活动,种种创意策划要为展览的内容服务,不应“喧宾夺主”。
“有些技术手段如果只停留在刺激眼球上,对于人们理解展品的历史背景并没有太多的帮助,这样的数字产品就会流于形式。”史吉祥说。
“现在,博物馆越来越包容与开放。随着博物馆社会功能增多,从业者一定要注意坚守最核心的、最本质的三个功能:收藏和保护、研究和阐释、教育和传播。”前几天在湖南博物院举办的“21世纪国际博物馆学基础书系”发布会上,国际博物馆协会亚太地区联盟主席、上海大学教授安来顺如是说。
而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正是“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
2024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海报。多种鲜明色彩展现博物馆标志性字母“M”,象征着博物馆向世界传授的多元化知识谱系;抽象的构图则是一种视觉上的隐喻,意为博物馆贮藏着浩繁信息,等待人们的探索和分享。
因为博物馆所承载的使命是,研究文化遗产与人之间的联系,发掘文化遗产的历史、艺术、科学和审美价值,同时展现文化遗产的社会、精神、时代价值,从而让人们产生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一脉相承,未曾断绝。
那些曾深藏皇家宫殿、地宫中的稀世珍宝,垒土之下的城池街巷,流传至今的书籍字画、生活家什……都曾由勤劳、智慧的华夏祖先所创造,代表和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勤劳、传承与延续、荣耀与苦难。
博物馆,是今天的我们了解中华民族昨天的“时空隧道”,是激活我们血脉基因中某些共同因子的“文化密钥”,是凝聚和团结我们的“历史磁场”。
博物馆之所以热起来,越来越有“年轻力”,固然离不开模式创新、技术赋能,但文物和文化仍然是其根本所在。
因为具有历史生命力的,只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