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象食堂”:创新破解人象冲突难题
云南“大象食堂”:创新破解人象冲突难题
2021年,一群亚洲象从西双版纳出发,一路北迁至昆明,引发全球关注。这场历时数月的“大象之旅”不仅展示了亚洲象的迁徙能力,也凸显了人象冲突的严峻性。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云南创新推出了“大象食堂”项目,通过科学引导和主动投喂,探索人与野象和谐共处的新模式。
“大象食堂”:缓解冲突的创新之举
“大象食堂”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餐厅,而是通过种植亚洲象喜食的作物,如甜笋、芭蕉、玉米等,来吸引它们,减少其进入村寨觅食的频率。这一项目由基金会、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推进,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农户每种植一亩指定作物,就能获得200元补助。如果作物被野象取食,保险公司还会给予相应补偿,这大大提高了农户参与的积极性。同时,项目团队还会对种植的竹子进行详细的数据记录和监测,包括高度、直径和枝长等,确保其健康生长。
科技赋能:监测预警系统的建立
为了进一步保障人象安全,云南建立了亚洲象监测预警系统。该系统融合了人员跟踪、红外相机、视频监控、无人机和卫星定位等多种技术,能够实时发布野象位置信息,并在1分钟内通过高音喇叭、手机短信等方式通知附近居民。
监测员彭金福每天都会使用无人机监测野象活动,并将信息及时发送到村民微信群。村民们根据预警信息,合理安排农活和出行路线,有效避免了与野象的直接接触。
成效显著:人象和谐的新篇章
“大象食堂”项目实施以来,成效显著。据统计,野象对农作物的破坏明显减少,人象冲突得到有效缓解。同时,亚洲象的保护工作也取得突破性进展。截至2023年,云南野生亚洲象数量已从1976年的140多头增长到300多头,多个象群每年都有小象出生,呈现出良好的繁衍态势。
以“短鼻家族”为例,这个因北迁南归而全球瞩目的象群,回到老家后健康状况良好,3年多来增添了4头新生小象。监测显示,活动在西双版纳和普洱境内的野生亚洲象群,近年来几乎每个象群每年都有象宝宝出生,充分说明象群之间交流频繁、象群健康繁衍。
专家观点: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云南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教授陈明勇认为,建设亚洲象监测预警体系能有效缓解人象冲突,减少财产损失,避免人员伤亡。下一步,云南将全面构建统一规范、高效运转的“人、地、空”亚洲象监测预警体系,确保“人象两安”,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
西双版纳亚洲象救护与繁育中心的“大象医生”保明伟表示,通过持续的收容救助和科学放归,可以有效补充野外种群,促进基因交流,这对亚洲象的长期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云南“大象食堂”的成功实践,为全球亚洲象保护和人象冲突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这一创新举措不仅保护了珍稀物种,也保障了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