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国企改革:七大工程助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青岛国企改革:七大工程助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4年,青岛市直企业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资产总额达到3.26万亿元,利润总额464.84亿元,增加值792.6亿元,均实现平稳增长。这份成绩单背后,是青岛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有力推进。
国资大市的改革担当
作为计划单列市,青岛在国资国企领域一直走在前列。截至2022年底,市直企业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实际上缴税费较2019年底分别增长43%、56%和38%。在上一轮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中,青岛连续三年考核获评最高等级A级,位居全国省级国资监管机构前列。
面对新一轮改革,青岛再次展现担当。2023年2月,《青岛市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正式印发,提出到2025年要在三个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增强国企服务国家省重大战略和全市发展战略的功能作用、推动国企真正按市场化机制运营、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和培育专精特新企业。
“七个专项工程”精准发力
为实现改革目标,青岛创新实施七个专项工程,涵盖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城市建设民生服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等多个领域。
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青岛充分发挥工业互联网优势,推动白色家电、啤酒饮料、化工机械等传统产业向产业链高端迈进。同时,通过投资建设、并购重组等方式布局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目标到2025年营收占比达到10%。
科技创新是国企发展的关键动力。青岛提出到2025年市属制造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不低于4%,部分企业达到5%以上,国有企业重点行业研发人员占比达到7%。目前,市直企业已拥有各类研发机构130个,其中国家级15个。
改革成效:从数据到案例
改革措施落地见效,青岛国企在多个领域取得突破。
在产业转型方面,市直企业已建成32个数字化研发设计平台,52家智能工厂。青啤集团更是获评全球首家食品饮料行业“可持续灯塔工厂”。
科技创新成果丰硕。海信集团在南非等国家建设家电制造产业园,海外营业收入占比达到42%。市直企业发起设立的专项基金已投资33亿元,支持60家高新技术企业发展。
在服务国家战略方面,青岛国企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发展。青啤集团在沿黄流域六省建有27家啤酒生产工厂和1家麦芽厂,链动产业上下游,拉动就业3万余人。
改革特色: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青岛国企改革的特色在于创新和融合。
在央地合作方面,青岛创建国企党建与发展研究会,现有会员单位280余家。2023年央企省企在青投资项目302个,总投资超过320亿元。
在企业家队伍建设上,青岛立法设立“企业家日”,完善参政议政制度,建立政企沟通“绿色通道”。累计涌现出32名全国优秀企业家、115名山东省优秀企业家。
在工业互联网建设方面,青岛打造政企合作、生态赋能、场景驱动的“三位一体”发展模式,破解企业转型升级难题。
未来展望:持续深化提升
目前,青岛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任务已完成80%以上,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下一步,青岛将继续聚焦企业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等功能使命,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有力支撑。
青岛国企改革的实践证明,通过精准把脉、定向攻坚,国有企业不仅能够提升自身竞争力,更能在服务国家战略、推动地方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