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战略下的全面人才培养:学校健康教育的现状与未来
健康中国战略下的全面人才培养:学校健康教育的现状与未来
2016年,我国正式发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将健康中国建设提升为国家战略。纲要提出,到2030年,我国主要健康指标要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岁,健康素养水平达到30%。这一宏伟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学校健康教育的有力支撑。
学校健康教育:现状与挑战
尽管国家高度重视学校健康教育,但当前仍面临诸多挑战。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所长宋逸研究员指出,我国儿童青少年健康状况呈现出新的特征:身高发育速度居全球前列,但近视人数也位居世界第一。同时,儿童青少年群体仍面临多重营养负担:一方面肥胖流行水平迅速攀升;另一方面消瘦、营养素缺乏的问题仍然存在。此外,心理健康问题同样不容忽视,脊柱健康问题和安全意识缺乏等也开始凸显。
为应对这些挑战,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卫生健康处副处长樊泽民提出,学校卫生健康教育工作要服务“教育强国建设”和“健康中国建设”,叫响“师生健康、中国健康”的理念,培养“身心健康、自食其力、有情有义”的人。下一步,要巩固“2024学生身心健康年”成果,深入落实相关政策措施,做好健康学校建设指导意见制订实施等重点工作。
健康教育课程:实践与成效
在健康教育课程的实践中,已经涌现出一些成功案例。例如,台南市北区成功社区开展的“预防及延缓失能照护方案”运动课程,通过每周三次、每次两小时的训练,有效提升了参与者的身体功能和心理健康。课程采用弹力带等训练工具,提供适宜的阻力,帮助进行各种肌力训练。同时,分组训练过程中的交流与鼓励,增强了团队合作精神,使运动更加有趣和具挑战性。
青少年健康素养:培养方案
针对青少年健康素养的培养,徐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在心理健康方面,要重视和维护心理健康,遇到心理问题时应主动寻求帮助。采取乐观、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把目标定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内,调适对社会和他人的期望值,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和兴趣爱好,积极参加社会活动等,均有助于保持和促进心理健康。
在情绪管理方面,要正确认识焦虑症和抑郁症。焦虑和抑郁是正常的情绪反应,每个人一生中都会遇到。一过性的或短期的焦虑情绪和抑郁情绪,可通过自我调适或心理咨询予以缓解和消除,不用过分担心。如果怀疑自己患有焦虑症或抑郁症,不要觉得难为情或耻辱,要主动就医,到综合医院的精神科或精神专科医院就诊,规范治疗。
健康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能力的培养。通过系统的健康教育课程,青少年能够更好地理解健康的重要性,掌握维护健康的方法,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这不仅有助于预防近视、肥胖等常见疾病,还能提升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为未来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未来展望
面对健康中国战略的新要求,学校健康教育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教育部已启动健康学校建设计划,旨在通过改善学校健康环境、提升学生健康素养、优化健康服务,全面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同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在积极推动“健康促进学校”全球标准框架,为我国健康学校建设提供国际经验借鉴。
未来,学校健康教育将更加注重课程的系统性和科学性,通过跨学科整合、实践教学等方式,提升教育效果。同时,家校社协同机制将进一步完善,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健康教育网络。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青少年的健康素养将得到全面提升,为健康中国建设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