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打铁花”:千年技艺传承
开封“打铁花”:千年技艺传承
夜幕降临,河南开封清明上河园景区内,一场流光溢彩的“打铁花”民俗文化表演正在上演。随着1600摄氏度的铁水在夜空中幻化成漫天的“星光”,绚烂、璀璨,瞬间惊艳全场,现场观众由衷发出阵阵惊叹。
打铁花,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之一,是古代匠师们在铸造器皿过程中发现的一种民俗文化表演技艺,多流传于黄河中下游,以河南、山西最为流行,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
从匠人绝技到非遗瑰宝
打铁花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与当时的炼铁业和民间信仰密切相关。每年年初,工匠们会搭棚祭祀行业祖师爷太上老君,祈求平安和生意兴隆。夜晚则进行打铁花表演,既展示行业气派,也寄托了“越打越发”的美好寓意。
年轻一代的传承与创新
近年来,在“90后”、“00后”年轻人的努力下,这一传统技艺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展。比如,开封打铁花第二十二代传承人刘小松,带领团队在保留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改良。
“在儿时的记忆里,每年过年或者元宵节,几乎家家户户都会烧铁水打铁花。”45岁的刘小松说。然而由于打铁花对技术要求非常高、存在一定的危险,这项技艺曾在村里中断了十几年。
看长辈打铁花,让年少时的刘小松在心中种下一颗种子——学好这门手艺。2008年,打铁花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刘小松决定让这颗种子生根发芽,他追寻打铁花绝技,拜师、走访、与同行探讨……机缘巧合,他认识了师父夏双套——开封打铁花第二十一代传承人。“师父常常告诉我,打铁花是勇敢者的游戏。”刘小松说。的确如此,这项绝技对表演者的身体条件和技术要求非常高。因为表演者必须手持“花棒”用力击打,使高温铁水直击长空。只有打得越高、越散,铁水才能在空中如天女散花,变成微小的铁屑在空中燃烧、冷却、降落,从而避免人员烫伤。如果力度不够,或者打击的位置不准确,铁水就不能在空中完全散开,或者飞跃的高度有限,不仅打出的铁花不够美观,还特别容易烫伤表演者。
如今,刘小松也带起了徒弟,而且比师父带得更多。刘小松是开封龙亭区水稻乡刘庄村人,如今村里200多个小伙都加入了他的团队。他从中挑选出好苗子,手把手地教。“一开始先用清水学,很安全。学习这项绝活不仅要眼疾手快,而且要能吃苦。到了我们这一代,绝不能把老祖宗的东西弄丢了。”刘小松说。目前,在开封清明上河园景区,刘小松的徒弟庞飞、张宝已经挑起了大梁,每天晚上都会给游客奉上一场视觉盛宴。
对于打铁花的表演,刘小松还带领团队苦心钻研创新,把原先村里简易的风火轮表演不断改良,和打铁花一起搬上各大景区演出现场,成为夜空中的一抹亮色。“风火轮也是打铁花的一种,它是通过轮子的转动,让放在一起的锯末、碎木炭、小铁片摩擦生热起火。原先是手摇的,需要几个人轮流摇,10分钟后才有火花,但现在我们改成电机的,配合传统的打铁花,在景区表演更为惊艳。”刘小松说。下一步,刘小松还准备研究“七彩铁花”,“通过在铁水里添加不同剂量的黄铜或红铜,铁花的颜色就会更加丰富,给观众带来更多惊喜。”刘小松信心满满。
文化价值与现代意义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铁花不仅是一项技艺,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 传承价值:其磅礴气势和神秘惊险的表演令人叹为观止,展现了道教文化和商贸习俗等多元内容
- 符号价值:“打铁花”寓意吉祥如意,象征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 艺术价值:金黄色的铁花散落如烟花,给人强烈的视觉震撼,兼具传统美感和现代艺术魅力
- 环保价值:使用铁水而非火药,减少了环境污染
- 商业价值:推动当地旅游业发展,促进经济繁荣
走出河南,走向世界
如今,打铁花已走出河南,在全国多地甚至海外都有演出。比如在杭州拱墅运河体育公园,就有免费的打铁花表演,让观众近距离感受这一非遗文化的魅力。
在福建湄洲岛,打铁花也被融入妈祖文化演艺中,成为当地旅游的一大亮点。
打铁花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还通过创新融入现代元素,吸引更多观众。如今,不仅在开封清明上河园景区内有定期演出,还融入了舞火龙等民俗元素和声光电科技,让观众体验到更加震撼的视觉盛宴。
正如一位网友所说:“铁树银花落,万点星辰开!打铁花是中国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起源于北宋时期,盛于明清,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2008年,‘打铁花’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门千年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不仅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智慧和创造力,更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的文化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