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古代君子人格的养成与层次标准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古代君子人格的养成与层次标准

引用
人民网
1.
http://paper.people.com.cn/rmlt/html/2024-04/01/content_26070732.htm

君子人格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理想人格的典范,它不仅体现了古人对道德修养的追求,更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智慧。从西周时期的贵族身份象征,到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对其内涵的丰富发展,君子人格逐渐成为中华文化中健全人格的代名词。本文将从历史演变、学理阐释和实践路径三个维度,系统探讨君子人格的养成与层次标准。

早期君子人格的养成

在西周时期,"君子"最初指代周王、诸侯的国君之子,是身份的象征。《诗经·小雅·大东》说:"君子所履,小人所视。"孔颖达正义解释道:"此言君子小人在位,与民庶相对。君子则行其道,小人则供其役。"这表明君子泛指进行脑力劳动的贵族,小人则泛指从事体力劳动的民众。

西周实行五等爵制,天子与诸侯的庶子和大夫士的元子,需要入国学进行训练,以养成君子人格。他们要学习《礼》《乐》《诗》《书》,经过系统学习后接受考核。考核优异者可直接任命为朝廷官吏,而道德、行为、心性没有改变者则会被流放到千里之外,终身不予任用。

东周时晋国的公子姬周,少时在周王室跟随单襄公学习诗书礼乐,养成了君子人格。《国语·晋语》记载他"站立时身姿端正,不把重心放到一条腿上,眼神从不游移,听人讲话不倾身支耳,不谈论自己不了解的内容,也不说不着边际的话"。单襄公认为姬周的言谈举止蕴含着十一种美德,体现为君子人格。后来姬周回国继位,厉行改革,任用贤能,使晋国成为中原霸主,这说明君子人格中临危不惧的气质和从容不迫的精神具有强大的感召力。

君子人格的学理阐释

西周卓有成效的君子教育,培养了很多具有健全人格的君子,使得国君、诸侯的继承者能够胜任职事。这种人格的塑造方式不断扩大,成为春秋诸子教育弟子时的人格养成机制。孔子在《论语》中,时刻以君子人格的养成要求弟子们。在他看来,君子应该有德行、精语言、通政事、懂文学,要养成不同于世俗的、功利的、猥琐的、浅薄的君子人格。

孔子眼中的君子人格有几个气质特征。一是要有健全人格:"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二是责任人格:"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三是道德人格:"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儒家后学充分阐释了君子人格的气质,使之成为理想的修身要求。《中庸》说:"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认为君子能自觉发挥人性之善,主动探求未知的知识领域,借助外在的秩序要求自己,内心无比宽大高明,行为足够谨慎中和。

与儒家同时,老子、墨子、庄子、韩非子都以"君子"阐释其学说中的理想人格。《墨子·亲士》说:"进不败其志,内究其情;虽杂庸民,终无怨心,彼有自信者。"《庄子·在宥》崇尚的君子是无为而治:"苟能无解其五藏,无擢其聪明;尸居而龙见,渊默而雷声,神动而天随,从容无为而万物炊累焉。"《荀子·君道》主张君子要积极入世:"恭而不难,敬而不巩,贫穷而不约,富贵而不骄,并遇变态而不穷,审之礼也。"

现实中,人的生理需求是一致的。仆人眼中无圣人,大家都一样的吃喝拉撒睡,没有地位高低之分。在精神世界里,人却有格局、境界、道德、心性的高下之别。君子除了基本的物欲需要之外,还有更高更远的精神生活,而小人则沉浸在衣食住行等生理需求的满足之中。《老子》提到的"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正是在于人的格局不同,理解的世界就不一样。

如何培养健全人格

健全的君子人格是经过长期的修养、实践而成的独到气质,具有如下共同点:

一是理想情怀。春秋时人认为君子有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把道德作为最高的标准,是说一个人能时时刻刻按照社会的道德共识来做人做事。而且能不断树立道德共识的新标尺,让人类向着更文明的方向迈进。立功是说为社会建功立业,并非斤斤计较于个人的获得。《中庸》表述为:"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一个人的行为方式、举止言行要遵循群体共识,这成为后世的法则。立言也不是简单的著书立说,而是要能做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思考人类的终极问题,利用所学为社会代言、发言,并非计较个人的功名利禄,鬻货自售。

立德、立功、立言之外,还要做到立身。用《孟子·滕文公下》的话来说,做到"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这是人格之大。"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始成丈夫。二者结合,才称得上是"大丈夫"。这是对君子人格气质的进一步升华。

二是必备品格。中国古代在教育孩童时注重培养他们的心性修为,要求他们能做到身要庄重,意要闲定。色要温雅,气要和平。语要简徐,心要光明。量要阔大,志要果毅。思要缜密,事要妥当。通过日常教育,引导孩子们一点一滴地养成理想的气质。最为重要的是提升孩子的格局,让他们理解人的高下之分,在于格局的大小。我们常读的古诗中,有诸多拓展人的眼界、格局的诗句。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仰望绝顶上,犹有白云还"等。在言辞美外,更注重开拓孩子的格局,养成全面观察世界的眼光。

三是健康心态。君子具有的理性平和心态,这在古代典籍中有全面深刻的表述。如《论语·尧曰》认为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保持平和的心态。认为人不要怨天尤人,而应以"忠恕"为本,尽量去谅解别人,理解他人。在古典诗词中,常用"海阔从鱼跃,天空任鸟飞"形容人的度量之大,用"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形容人的气节高拔,用"珠藏泽自媚,玉韫山含辉"形容人的底蕴深厚,用"月到梧桐上,风来杨柳边"形容人的才思敏捷。这些都是在文艺创作中对君子人格的隐喻。

每个中国人的心中,都存在一个完美人格。在诗文中君子成为理想的人格化身。李白曾说:"为草当作兰,为木当作松。"希望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杜甫说:"种竹交加翠,栽桃烂漫红。"希望自己无论做任何事,都能全力以赴,要做就做最好。白居易说:"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心气平和,有道德底线和行为法则,就像竹子一样有节操。

每个人都有理想中的自己,社会上的共同理想构成了君子人格。宋明儒生常常以君子人格砥砺自己,如程颐主张循理为乐,朱熹要求审思明辨,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君子人格的外延在日趋具体的界定中不断完善,成为古代中国涵养健全人格、形成完备心性的基准。

(本文作者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文学院教授、博导)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