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成桐谈AI与大数据:科研新范式
丘成桐谈AI与大数据:科研新范式
近日,知名数学家丘成桐在2024经济、科技与交叉科学研究国际峰会上表示,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正在深刻改变科研方式。他指出,数学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解决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核心问题的关键工具。
AI如何改变科研范式
传统的科学研究主要依赖于理论推导和实验验证,而AI的出现为科研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方法。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院长漆远教授将AI与科学的关系比喻为“双螺旋驱动”模式:科学推动了AI模型的演进,而AI则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方法。
在具体应用方面,AI已经在多个科研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生物医学领域:DeepMind开发的AlphaFold系统成功预测了蛋白质的三维结构,这一成果获得了2023年诺贝尔化学奖。这项技术突破有望加速新药研发进程,为疾病治疗带来新的希望。
核聚变研究:DeepMind利用AI技术控制托克马克装置中的等离子体形状,为实现可控核聚变这一清洁能源技术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气象预测:复旦大学开发的伏羲系列气象大模型基于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极大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为防灾减灾提供更精准的预警信息。
医药研发:女娲医药大模型在DNA长文本分析和蛋白质动态建模上取得突破,并将与企业合作研发RNA大模型,预测RNA结构和功能,加速RNA疫苗研发,促进核酸药物设计。
AI与人类科学家的关系
尽管AI在科研中展现出巨大潜力,但它并不能完全取代人类科学家。正如丘成桐所言,数学不仅是算法和技术的核心基础,更是理解大数据深层含义的关键。人类的直觉、创造力和对复杂问题的理解能力是AI目前无法替代的。
AI在科研中的作用更多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数据处理与分析:AI能够快速处理海量数据,发现数据中的规律和模式,为科学家提供有价值的洞察。
模拟与预测:通过机器学习模型,AI可以模拟复杂的系统行为,预测实验结果,帮助科学家优化实验设计。
知识发现:AI能够从大量文献和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辅助科学家进行知识发现。
自动化实验:在一些领域,如化学合成和生物实验,AI驱动的机器人可以自动执行实验任务,提高科研效率。
未来展望
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科研中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漆远教授指出,AI4S(AI for Science)的下一步目标是将现有知识和数据结合起来,探索新模型,生成新数据,发现物理世界的未知规律。这需要跨学科的协同创新,以及对年轻人才的培养。
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程炜研究员表示,复旦大学近年来聚焦AI for Science科学研究范式,例如用AI赋能脑科学研究,最近通过理工医交叉融合系统,揭示了脑衰老的标志物及其演化规律,为衰老相关疾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和技术路径,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然而,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AI的局限性。它目前还无法像人类那样理解深层次的科学原理,缺乏直觉和创造力。因此,未来科研的发展应该是人机协同的模式,充分发挥AI的计算优势和人类的创新思维,共同推动科学进步。
正如丘成桐所说,数学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领域发挥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数学不仅是算法和技术的核心基础,更是理解大数据深层含义的关键。这一观点也提醒我们,在拥抱AI的同时,不能忽视基础学科的重要性。只有将AI技术与深厚的科学理论相结合,才能真正释放AI在科研中的潜力,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