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点餐暗藏风险,1.5亿条信息泄露敲响隐私保护警钟
扫码点餐暗藏风险,1.5亿条信息泄露敲响隐私保护警钟
近日,某知名火锅连锁企业被曝存在重大信息安全漏洞,1.5亿条会员个人信息面临泄露风险,其中包括18万条员工个人信息。这一事件再次将扫码点餐背后的个人信息安全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
在数字化浪潮下,扫码点餐已成为餐饮业的标配。消费者只需轻轻一扫,就能完成从点餐到支付的全流程。然而,这一便利背后却隐藏着不容忽视的个人信息泄露风险。
个人信息泄露的多重风险
过度收集信息:许多餐饮企业在扫码点餐时要求消费者提供不必要的个人信息,如手机号、生日、姓名等。这些信息一旦被不当使用或保管不善,就可能泄露。
数据存储安全隐患:如上述火锅连锁企业案例所示,大量个人信息被存储在企业服务器上,如果未采取有效的加密措施,极易成为黑客攻击的目标。
内部管理漏洞:一些企业存在数据访问权限设置不合规的问题,可能导致"内鬼"盗取信息。此外,第三方系统服务商的介入也增加了数据流向的不确定性。
法规遵从性不足:部分餐饮企业在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时,未能严格遵守《个人信息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存在违规操作的风险。
法规监管日益严格
针对扫码点餐中的个人信息保护问题,各地监管部门已开始采取行动。例如,上海市消保委和餐饮烹饪行业协会联合制定了《上海市网络点餐服务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合规指引》,明确规定:
- 餐饮经营者收集的个人信息应与当前餐饮消费场景密切相关
- 不得在点餐、取号等环节诱导索取与餐饮服务无关的个人信息
- 不得强制消费者关注公众号或使用手机App进行点餐
- 应当征得消费者明确同意后才能获取必要信息
北京三中院也通报了一起典型案例,某餐饮公司因强制顾客扫码点餐并获取个人信息被判删除相关信息并向顾客书面道歉。
如何保护个人信息安全
面对扫码点餐带来的个人信息安全挑战,消费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谨慎选择扫码点餐:优先选择信誉良好的商家,避免在安全性未知的场所使用扫码点餐。
关注权限设置:在授权商家获取个人信息时,仔细检查并限制不必要的权限,如位置信息、相机等。
最小化信息提供:只提供完成交易必需的个人信息,避免填写与餐饮服务无关的额外信息。
注意支付安全:选择安全的支付方式,如支付宝、微信支付等,避免点击不明链接或下载可疑应用。
及时维权:如发现个人信息被泄露,应及时向相关部门投诉,并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
使用虚拟号码:在必须提供手机号的情况下,可以使用虚拟号码或临时号码。
定期检查账户:定期检查个人账户活动,留意异常登录或交易记录。
增强安全意识:了解个人信息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扫码点餐的便利性毋庸置疑,但个人信息安全同样重要。只有当商家、消费者和监管部门共同努力,才能在享受科技便利的同时,守护好个人信息的安全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