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炸街”频发,警方重拳整治显成效
未成年人“炸街”频发,警方重拳整治显成效
近日,公安部公布10起“飙车炸街”典型案例,其中多起涉及未成年人。这些案例揭示了未成年人“炸街”行为的严重性和社会危害,引发了广泛关注。
典型案例:未成年人“炸街”频发
在公安部公布的案例中,多起案件涉及未成年人。例如,2024年1月,佛山公安机关查处一起“飙车炸街”案,抓获30名犯罪嫌疑人,其中不乏未成年人。同年4月,揭阳公安机关查处一起“飙车”案,9名犯罪嫌疑人均为未成年人。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案例并非个例,而是反映了未成年人“炸街”行为的普遍性。
危害重重:不只是噪音扰民
未成年人“炸街”行为的危害远不止噪音扰民。据统计,这些涉案车辆大多经过非法改装,驾驶上路存在极大安全隐患。例如,在福建宁德霞浦街头,几名在校学生骑着二轮电动车进行危险炫技,其中一名学生在机动车道上“翘头”时车辆失控,撞上隔离护栏。此外,“炸街”行为还严重扰乱了交通秩序,对其他交通参与者构成威胁。
专家解读:背后的原因
专家分析认为,未成年人参与“炸街”行为与多种因素有关。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宣传教育研究部助理研究员李君指出,随着年龄增长,青少年体力提升,预测和规避风险的能力增强,容易产生过度自信的心理。特别是在放假期间,脱离学校监管,一些青少年容易做出冒险行为。此外,一些家长缺乏安全意识,甚至在网络晒“娃娃司机”,进一步加剧了安全风险。
重拳出击:警方整治显成效
针对“飙车炸街”违法犯罪,各地警方持续开展专项整治行动。据统计,广东省公安机关累计查处“飙车炸街”团伙268个,刑事拘留89人,治安拘留501人,查扣涉事车辆一批。在具体执法过程中,警方采取了多种措施,包括巡逻、设卡检查、群众举报等,有效遏制了此类违法行为的蔓延。
预防为主:家庭、学校、社会共担责任
专家建议,预防未成年人“炸街”行为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家长作为未成年人的监护人,要加强对孩子的交通安全教育,树立严格遵守交通规则的榜样。学校应开展交通安全知识普及活动,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社会层面,应加强对非法改装车辆的打击力度,从源头上减少“炸街”行为的发生。
未成年人“炸街”行为不仅违反交通法规,还对社会秩序和居民生活造成严重影响。通过典型案例的曝光和法律后果的警示,希望社会各界能够重视这一问题,共同营造安全、有序、和谐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