悯农背后:农民伯伯的辛酸泪
悯农背后:农民伯伯的辛酸泪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悯农》诗,道出了农民生活的艰辛与不易。千百年来,农民们用汗水浇灌着大地,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着丰收的喜悦。然而,在这背后,却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辛酸与泪水。
农村生活:从艰辛到希望
近年来,随着中国农村生产、生活的结构变化,及农村人口加速老龄化,农村养老问题成为我国重要的社会问题之一。据统计,我国农村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超过1亿,占农村总人口的20%以上。农村老人宽容、吃苦耐劳、关爱后代的传统美德值得青年一代珍视和弘扬。多数老人因子女不在身边不同程度存在孤独感,但他们内心永远向着下一代,希望子孙日子过得更好,为此,他们义无反顾地承担起抚养孙辈、守护家园的责任,最大的心愿和期待是春节家庭团聚。总体上,农村老人对党和国家的现行农村政策普遍感到比较满意。
然而,农村养老正呈现出一些新变化和新问题:其一、传统农村养老家庭保障功能出现不同程度的缺位。传统的农村养老模式表现为,子女固守家庭当中,早晚守候老人身边,确保老人颐养天年。如今由于青壮年子女大多背井离乡,空间隔离导致无法完成这种传统的亲情体验型养老,家庭保障功能出现不同程度缺位;
其二,传统农村社会保障功能有所弱化,货币化社会养老渐趋扩展。传统农村社会养老更多依靠族人、邻居、亲友的资助,多属道义上的实物接济和精神安慰,而且多属于无偿回报型,如今有向货币化资助形式过渡的趋势。社会救助不再以粮油、衣物、被服等形式为主,而更多体现为货币补贴形式。但限于地方经济实力,总体资助力度不高,而且货币化的补贴形式未必一定能够兑换成相应的高质量养老服务。
农业生产:汗水与智慧的结晶
农业生产是农民生活的主旋律,也是他们最辛苦的时刻。在没有空调、尘土飞扬的室内或室外承受高温考验,他们默默无闻,用自己的体力和手艺换取生活成本,他们大多来自农村,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大多有以下特征: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穿着朴素。他们这个年龄的人习惯了省吃俭用,他们吃了一辈子苦,现在这么大年龄了还要成天弯腰驼背,水泥灰沙灰尘灰割机灰满屋整天飘,衣着邋遢、满身灰尘、手上老茧小伤口密布……衣服干净不了,一年到头的血汗跟谁去诉?
然而,农民们的朴实,体现在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土地的深情。他们不追求奢华的生活,只愿守着这片养育他们的土地,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他们的勤劳,不仅为自己带来了丰收的喜悦,更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社会关注:从边缘到主流
近年来,社会各界对农民群体的关注度逐渐提高。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到"扎实做好农民工等群体就业工作"、"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等,显示出国家对农民问题的重视。同时,各地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重庆建设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宁夏取消城镇落户限制等,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在社会认同和价值感方面,农民工的待遇也有了明显提升。"像我们水电工、焊工等工种,干一天有五六百块钱工资。很多快递员、家政员、工厂技术工种待遇比白领还高。"这不仅体现了社会对体力劳动者价值的认可,也反映了劳动力市场的变化。
未来展望:从困境到希望
面对农村养老和农民发展的问题,专家和学者提出了许多建议。例如,建立全国性的农民工就业招聘平台,借助信息化技术收集供需两方的信息,让农民工可以在平台上选择就业城市、就业企业、就业岗位,实现劳务供需精准对接;加强职业技能培训,让有技术的工人在岗学习;让更多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共同培养学生,政府也要给企业一些优惠扶持政策,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在政策支持方面,重庆将建设一批返乡入乡创业园,对新认定的市级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区给予60万元一次性奖补。同时,建立农民工返乡创业"导师库",为返乡创业企业持续提供服务。这些措施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和保障。
农民,这群大地的儿女,以朴实无华的品质和勤劳不懈的精神,书写着丰收的赞歌。他们身穿朴素的衣裳,头戴草帽,脚踏坚实的土地,用一双双布满老茧的手,握紧了希望的种子。在春日的田野里,他们播撒下一粒粒生命的希望,用汗水浇灌,用心血培育,静待秋日的丰收。
让我们一起走进农民的生活,感受他们的艰辛,从而更加珍惜我们碗中的每一口饭。你有没有想过,如果有一天,我们的餐桌上少了这些辛勤劳作的身影,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