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英歌舞登上春晚:千年非遗展新颜
潮汕英歌舞登上春晚:千年非遗展新颜
1月28日晚8点,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将如期而至,其中一大亮点是被网友称为“最强过年氛围组”的潮汕英歌舞。这门有着数百年历史的民间艺术,将首次登上春晚舞台,为全球观众带来一场视觉与文化的盛宴。
英歌舞:源自水浒的民间艺术瑰宝
英歌舞,是汉族舞蹈形式之一,是流行于潮汕地区的普宁、揭阳、惠来、潮阳、陆丰及福建漳州等地区的一种糅合南派武术、戏剧等地方艺术为一体的民间广场舞蹈。中国香港和泰国等地也流行。英歌舞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其产生、发展、演变过程较少文字记载,有籍可考的历史不过四五百年,其源头有许多不同版本。潮汕地区英歌舞集戏剧、舞蹈、武术于一体。英歌舞属汉族广场情绪舞蹈,其主要表演形式为大型集体舞,舞者双手各持一根短木棒,上下左右互相对击,动作健壮有力,节奏强烈。舞后还有歌舞小戏,称“英歌后棚” 。潮汕地区英歌舞集戏剧、舞蹈、武术于一体。2006年5月20日,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英歌舞的起源众说纷纭,但大部分研究者认为,当代英歌舞与《水浒传》故事紧密相关。表演时,舞者们会装扮成梁山好汉,通过舞蹈动作展现英雄气概。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承载着中华民族尊祖敬亲、扬善惩恶的传统文化内涵。
刚劲有力:英歌舞的艺术特色
英歌舞最引人注目的是其刚劲有力的表演风格。舞者们手持短木棒,上下左右互相对击,动作整齐划一,节奏感强烈。表演时,通常由“头槌”(装扮为秦明或关胜)和“二槌”(装扮为李逵)领舞,其他队员则根据角色特点进行化妆和服饰搭配。
脸谱妆容是英歌舞的一大特色。每个角色都有其特定的脸谱,如红面红须的秦明、黑面黑须的李逵等。这些脸谱不仅造型独特,更通过色彩和线条的变化,生动展现了人物性格特征。
服饰道具方面,英歌舞同样讲究。演员们身着武侠装扮,腰间携带兵器,头戴双龙武生冠,脚穿缀有小铃的草鞋。表演时,伴随着打击乐器的伴奏,舞者们迈着稳健的蜈蚣步前进,整个场面气势恢宏,令人震撼。
从地方民俗到国际舞台
近年来,英歌舞在年轻一代的传承和创新下焕发出新的生机。据统计,春节期间,潮汕地区的文旅订单量同比上涨114.5%,英歌舞表演的搜索量更是同比上涨破千倍。这种传统艺术形式不仅在国内走红,还开始走向国际舞台。
2024年,来自广东省普宁的南山英歌队受邀前往英国,在伦敦最古老的商业街伯灵顿拱廊进行表演,吸引了七十多万人围观。这种跨越国界的艺术交流,展现了英歌舞独特的文化魅力。
2025年春晚,英歌舞将以创新的形式亮相。《潮起舞英歌》不仅保留了传统英歌舞的精髓,更融入了现代艺术元素,通过“舞”与“武”的完美结合,展现中华民族自信昂扬的生命力。
从地方民俗到国际舞台,从传统艺术到现代创新,英歌舞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1月28日晚8点,让我们共同期待这门古老艺术在春晚舞台上的精彩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