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徽州文化的瑰宝,你了解多少?
黄山:徽州文化的瑰宝,你了解多少?
“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这是诗仙李白笔下的黄山,勾勒出其千峰竞秀、万壑峥嵘的壮阔景象。作为中国著名的自然景观,黄山不仅以其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闻名于世,更是一座承载着深厚文化积淀的“艺术殿堂”。
历史文化名城的守护
2024年,黄山市获批成为安徽省第9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这标志着这座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城市,在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据统计,黄山市现有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2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座,中国传统村落310个,历史建筑4103处,不可移动文物8032处。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见证了黄山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些文化遗产,黄山市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包括《黄山市历史文化遗产地保护管理办法》《黄山市徽州古建筑保护条例》等20余项规章及规范性文件。同时,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领导小组”,并设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利用办公室,配备专职人员负责相关工作。
在保护与传承的过程中,黄山市注重“绣花”功夫,大力推进历史城区风貌提升和人居环境改善。例如,黟县实施历史文化名城核心保护范围内整治提升项目,建成古城口袋公园;屯溪老街开展综合提升工程“六大行动”,打造徽州博物馆、戴震纪念馆等文化展示场所;歙县实施府衙街区和斗山街区风貌整治提升,打造民宿一条街。
诗词书画中的黄山
自古以来,黄山就是文人墨客的钟情之地。唐代诗人李白曾留下“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的名句,清代画家石涛则以“搜尽奇峰打草稿”的精神,创作出大量描绘黄山的作品。据统计,描写黄山的诗词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几乎无山可比。
黄山画派诞生于明末清初,以石涛、梅清、渐江为代表的画家们,扎根黄山,独辟蹊径,潜心体味山峰真景,以水墨描绘了神妙绝伦的风景名胜。现代著名中国画画家贺天健曾评价:“石涛得黄山之灵,梅清得黄山之影,渐江得黄山之质。”
相较于诗歌的写意描绘,黄山画则是用水墨直接描摹了黄山之精华。在山川巍峨之间,中国唯一以山岳命名的画派——黄山画派在此诞生。黄山画派诞生于明末清初,画家们扎根黄山、独辟蹊径,潜心体味山峰真景,以水墨描绘了神妙绝伦的风景名胜,被称为黄山画派三巨子的“石涛、梅清、渐江”,不受古法束缚,虽同属一流派,却都有鲜明的个性和艺术风格,造就了中国山水画史上独树一帜的风格。
民间文艺的传承与创新
黄山不仅是一座自然奇观,更是一座民间文艺的宝库。黄山市通过入选首届全国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促进试点地区这一契机,走出了一条有效的途径——登记确权保护、健全完善机制、搭建转化平台、探索立法保护等,激活民间文艺版权价值,推动民间文艺版权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安徽省非遗传承人、竹艺轩雕刻有限公司总经理朱伟为1500件作品申请了版权登记。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甘而可的犀皮漆作品、黄山一枝梅剪纸艺术传播中心完成的600余项作品登记,都体现了黄山市在民间文艺版权保护方面的显著成效。
目前,黄山市已有古建产业相关企业200余家,古建工匠1.3万余人,2022年古建企业总产值达18.04亿元。黄山市还通过举办徽州古城民俗文化节、目连戏戏曲节等多项文艺展演活动,持续推进民间文艺版权产业的发展,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徽州文化的独特魅力
徽州文化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著称于世。徽派建筑以粉墙黛瓦、马头墙、雕梁画栋为特色,被誉为“中国古建筑的瑰宝”。徽州三雕(木雕、石雕、砖雕)更是徽派建筑的点睛之笔,展现了徽州工匠的精湛技艺。
徽州三雕的技艺最早可追溯至宋代,至元末明初达到鼎盛。在宏村的承志堂,被誉为“民间故宫”的大型民居建筑中,木雕艺术达到了极致。从堂前到厢房,从内外院到书房厅,处处可见精美的雕刻,动物的神采、花瓣的张合、树梗的穿插,一雕一刻都表现得自然生动。
徽州文化不仅体现在建筑艺术上,更蕴含着深厚的精神内涵。在西递村,随处可见的楹联文化体现了徽州人对儒学的尊崇。如“忠厚留有余地步,和平养无限天机”“书诗经世文章,孝悌传为报本”等楹联,展现了徽州文化的治国治家、教化育人、立志言身的思想之光。
黄山,这座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自然瑰宝,不仅是自然风光的集大成者,更是徽州文化的承载者。从古至今,黄山孕育了丰富的文化和传说,如黄帝在此得道升仙的故事,以及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诗词书画。这些文化遗产不仅提升了黄山的美誉度,也使得徽州文化更加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