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和平饭店北楼启动修复工程,以“最小干预”原则保护百年建筑
上海和平饭店北楼启动修复工程,以“最小干预”原则保护百年建筑
上海外滩,这座见证了中国近代史变迁的建筑群,正在经历一场精心的“美容手术”。作为外滩建筑群中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和平饭店北楼于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夕启动全面修复加固工程,预计工期一个月。
77米高的“第一楼”再现辉煌
和平饭店北楼始建于1926年,1929年竣工,其高耸的方锥形塔楼曾以77米的高度获得“第一楼”的美誉。这栋建筑不仅是上海的地标,更是中国近现代史的见证者。周恩来总理曾多次在此接待外国政要,巴西总统卢拉2023年访华期间也选择下榻于此。
最小干预原则下的匠心修复
本次修复工程由国家级非遗保护传承单位上海美达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负责,采用“最小干预”原则,力求在保持建筑原貌的同时,消除安全隐患。
修复重点是建筑外立面的花岗石饰面,由于历经近百年风雨,石材出现了开裂、风化、缺棱掉角等问题。据上海美达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李戟介绍,仅肉眼可见的需要修复的点位就有37处。
为确保修复效果,工程团队采用了多项创新技术。考虑到饭店正常营业和区域交通、旅游的影响,本次修复没有采用传统的脚手架,而是使用自行式升降作业平台,采取流水线作业方式。每段施工面的保养维护工作需3到4天,工人们常常趁着清晨人流量较少时进行作业。
在修复材料的选择上,团队精心挑选了符合年代特征的金山石,并制作了深、中、浅三种颜色,以匹配不同部位的石材颜色。为了增强修复材料与原石材的粘结性,还特别邀请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石库门里弄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人陆耀明把关修复细节。
城市更新中的保护与利用
和平饭店北楼的修复工程,正是上海在历史建筑保护与城市更新方面不断探索的缩影。同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时龄指出:“建筑的保护不能采用博物馆式的封存保护,而是要在合理使用中保护。”
从2007年至2010年的首次全面修缮,到如今的局部加固,和平饭店北楼的保护历程体现了上海在历史建筑保护方面的理念变迁。从最初的单体修复,到如今的有机更新,上海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历史建筑保护体系。
未来展望:让老建筑焕发新生
随着城市的发展,如何平衡历史建筑保护与现代功能需求,成为了一个重要课题。同济大学教授张松认为,不同年代的建筑都有其值得保护的价值,关键在于找到合适的保护方式。
和平饭店北楼的修复工程,不仅是一次简单的建筑修缮,更是一次对城市历史记忆的守护。通过科学的修复手段和创新的保护理念,这栋百年建筑必将继续见证上海的繁荣发展,为城市增添更多人文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