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再思笔下的古代妾:一个商人妇的怨与愁
徐再思笔下的古代妾:一个商人妇的怨与愁
元代散曲家徐再思的《阳春曲·闺怨》以短短三句,勾勒出一个商人之妾的内心世界,展现了古代女性在婚姻中的无奈与哀愁。
商人妇的悔恨与无奈
“妾身悔作商人妇,妾命当逢薄幸夫。”这两句开篇直抒胸臆,道出了女主人公内心的悔恨与无奈。她后悔嫁给了一个商人,更感叹自己的命运,偏偏遇上了这样一个薄情的丈夫。这里的“商人”并非简单的职业描述,而是暗含了古代社会对商人的普遍看法:他们为了利益四处奔波,往往忽视了家庭和妻子的感受。
行踪不定的痛苦
“别时只说到东吴,三载余,却得广州书。”这三句描绘了商人行踪不定的生活状态。离别时说要去东吴,但三年多过去后,却从广州寄来了书信。这种行踪的不确定性,正是古代商人家庭生活的常态。对于一个商人之妾来说,这意味着长期的分离、无尽的等待和深深的忧虑。
元代妾制度下的女性处境
在元代,妾的地位和处境尤为值得关注。根据元代的法律规定,男子纳妾需要满足严格的条件:必须年满四十岁且无子嗣,否则将受到法律的惩罚。即便如此,纳妾也需要雄厚的经济实力作为支撑。例如,海瑞纳妾就几乎耗尽了他的全部家当。
然而,即便成为妾室,她们在家庭中的地位也十分低下。她们没有正妻那样经过“三书六礼”正式迎娶的仪式,也没有写入家谱的资格。她们的存在,更多是为了传宗接代这一目的。正如《红楼梦》中香菱的命运所示,妾室随时可能被买卖,没有任何地位和尊严可言。
文学与现实的映照
徐再思的这首小令,正是通过一个商人之妾的口吻,揭示了古代女性在婚姻中的无奈与痛苦。她们不仅要承受长期的离别之苦,还要面对丈夫可能的薄情与背叛。这种痛苦,不仅体现在个人的情感层面,更折射出当时社会制度下女性的普遍困境。
结语
徐再思的《阳春曲·闺怨》以其简洁有力的语言,刻画了一个鲜活的商人之妾形象。通过她的口吻,我们不仅看到了个人的悲欢离合,更窥见了元代社会中女性的生存状态。这首小令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女性的无奈与哀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