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飞鸿醒狮传人:传承醒狮是传承团结、不怕困难的精神
黄飞鸿醒狮传人:传承醒狮是传承团结、不怕困难的精神
逢年过节,必有醒狮。作为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醒狮不仅是一种表演艺术,更承载着中华民族团结、勇敢、不怕困难的精神。在广东地区,黄飞鸿派系醒狮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醒狮文化的重要代表。
醒狮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广东,至今流传着黄飞鸿派系醒狮。融入了南拳的武功招式,使得黄飞鸿派系醒狮特别生猛,动作多为象形动作。而其声乐是密鼓紧锣急镲,整场表演颇具气势。
这一期“非遗传人面对面”,我们邀请了非遗广东醒狮(黄飞鸿狮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邓锦钊、区级代表性传承人陈红武以及区级代表性传承人邓颖琪一起来分享黄飞鸿派系醒狮的故事。
醒狮的由来与特点
相传多年前,在南方的一个村庄,每近新年,就有一只独角兽来袭,破坏村民的农田、庄稼。后来,村民就商议出一个妙计,用竹篾等工具模仿怪兽的样子制作了多只狮子,还敲响了铜盆等工具。独角兽一出没,几只“狮子”同时出动,铜盆等工具被纷纷敲响。独角兽一惊,被吓跑了。自此之后,风调雨顺。慢慢地,逢年过节等喜庆日子,村民们都会举行醒狮表演。
南方的醒狮叫做南狮。不同于北狮有一公一母,成双成对出现;南狮都是雄狮,狮子一般有三种,分为“刘备狮”“关羽狮”“张飞狮”。“刘备狮”是长者,白须、白毛,后演变成黄色;“关羽狮”红脸、黑须、黑眉,后演变成红毛、红须;“张飞狮”则是绿脸、黑须、黑眉。现在我们在城市的喜庆场合多数见到的都是“关羽狮”和“刘备狮”,而“张飞狮”在农村比较常见。
(受访者供图)
黄飞鸿派系醒狮的特色
黄飞鸿出身在南海,在广州发展事业。他将南拳龙蛇虎豹的招式融入在醒狮动作中,所以黄飞鸿派系的醒狮特别生猛,很多动作都是象形的动作。
除此之外,打击乐也很有特色,密鼓紧锣急镲。你刚才看醒狮表演时有没有发现,锣鼓手是捂着锣来敲的,如果不捂锣,声音就会散开。
而值得提及的是,黄飞鸿还首创了女子舞狮打鼓的先河。从前在封建时期,女子的地位比较低,很少在公众场合露面。而黄飞鸿首创了女子醒狮表演。我就是师承“岭南女鼓王”黄玉珍,她是黄飞鸿派醒狮的第三代传人。
(黄玉珍(中),陈红武(右),受访者供图)
醒狮文化的现代传承
鼓手在醒狮表演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如果是单狮表演的话,鼓手要看着狮子,跟着狮子的动作打鼓,要衬得狮子栩栩如生。如果是群狮(三头狮子以上)表演,鼓手就是指挥,狮子听着鼓声来舞狮。
黄飞鸿派系醒狮的男鼓手在打鼓时要扎四平马,女鼓手扎子午马。无论是男鼓手还是女鼓手都要有精气神。
(受访者供图)
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表演是2018年在文化公园的表演。当时的节目是单狮蛇青,就是狮子征服蛇。邓师傅表演狮头,我跟着狮子的动作起鼓,一边打鼓还一边给现场观众解说探青、哄青、惊青、食青、啃青、吐青等。那一次表演现场观众的反响非常好。
(单狮蛇青表演,受访者供图)
近年来,我们陆续推进醒狮文化入社区、入校园。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方式传承醒狮表演与文化。醒狮是集体表演,要有人舞狮,有人打锣鼓镲。醒狮讲究团结、不怕困难,如今传承醒狮表演,正式传承这种精神。
当下是醒狮文化传承的关键时期。我一直在思考在现代如何有效传承非遗文化。2022年,我们成立了广东醒狮艺术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希望让文化与商业结合,推动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们以教学、体验和展演三为一体的方式传承醒狮文化。一方面,我们进入幼儿园、小学和中学教学,我们设计了标准化的课程,教授技艺和文化;同时,我们推出了醒狮文化研学课程,以半天文化体验课为主,我们让他们在体验中初步接触、了解醒狮文化;另一方面,我们开展醒狮表演,分为公益文化展演和商业性表演。
(受访者供图)
如今,我们已经与十余家学校联动开展醒狮文化课堂。像海珠区的瑞宝小学,学校开设了醒狮文化馆,还开展醒狮特色课程、醒狮大课间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