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认购大揭秘:买房路上的甜蜜陷阱
内部认购大揭秘:买房路上的甜蜜陷阱
从一个真实案例看内部认购的风险
2016年4月,李某某与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签订了一份《内部认购合同》,以120.4万元的价格认购了一套商品房。合同签订后,李某某全额支付了购房款。然而,该开发商在未取得商品房预售许可证的情况下,将房屋出售给李某某。随后,开发商以未取得预售许可证为由,向法院起诉要求确认合同无效。
这起案件最终经过两级法院审理,西安市长安区人民法院一审判决认购合同无效,但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改判,驳回了开发商的诉讼请求,认定其恶意抗辩行为无效。这个案例揭示了内部认购中存在的巨大风险,也反映了购房者在面对内部认购时的两难境地。
什么是内部认购?
内部认购,通常是指房地产开发商在未取得《商品房预售许可证》等合法销售手续前,以内部员工、合作单位或特定关系人的名义,提前销售商品房的行为。这种做法在房地产市场中并不罕见,开发商通过内部认购可以提前回笼资金,测试市场反应,为正式开盘造势。
内部认购的风险
虽然内部认购往往伴随着价格优惠,但其背后隐藏的风险不容忽视。
法律风险:合同效力存疑
根据《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的规定,房地产开发企业不得在未取得预售许可证的情况下进行商品房销售。因此,内部认购合同在法律上属于无效合同。虽然最高人民法院的案例表明,开发商恶意抗辩要求确认合同无效可能不会得到法院支持,但合同的法律效力始终处于不确定状态。
经济风险:资金安全难保障
内部认购往往要求购房者支付全部或大部分房款。一旦项目出现问题,如资金链断裂、开发商携款潜逃等,购房者的资金安全将难以保障。即使项目正常推进,如果购房者在正式签约前改变主意,也可能面临定金或已付房款无法退还的风险。
其他风险:一房多售与项目烂尾
由于内部认购合同不具备法律效力,开发商可能将同一套房屋多次出售。此外,如果项目因各种原因无法继续推进,购房者可能面临“钱房两空”的困境。
如何规避内部认购风险
面对内部认购的诱惑,购房者应该如何保护自己的权益呢?
谨慎选择开发商:优先考虑信誉良好、实力雄厚的开发商,可以通过查询开发商的过往项目、市场口碑等方式进行评估。
了解项目进展:在签订任何协议前,务必了解项目的最新进展,包括土地使用权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等关键证件的办理情况。
关注政策动态:房地产市场受政策影响较大,购房者需要密切关注最新的调控措施和市场趋势,避免因政策变化带来的风险。
寻求法律咨询:在签订内部认购协议前,最好咨询专业律师,了解合同的法律效力和可能存在的风险。
结语
内部认购虽然可能带来一定的价格优惠,但其背后隐藏的风险不容忽视。对于购房者来说,理性决策至关重要。在没有充分了解项目信息和开发商资信的情况下,切勿轻易参与内部认购。毕竟,购房是人生大事,选择安全可靠的购房途径才是明智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