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行业作风大整治:如何识别并应对医生不良作风?
医院行业作风大整治:如何识别并应对医生不良作风?
2024年,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4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印发2024年纠正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工作要点的通知》,启动全国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此次专项行动聚焦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旨在深入整治行业乱象,推动医药行业高质量发展。
医生不良作风的主要表现
近年来,医疗行业作风建设持续深化,但仍存在一些不良现象。根据专项行动方案,医生不良作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收红包、拿回扣:个别医生利用职务之便,向患者索要或暗示收取红包,或在药品、医疗器械采购中收受回扣。
过度检查、过度治疗:部分医生为增加收入,进行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加重患者经济负担。
违规收费:有的医疗机构和医生违反规定,擅自提高收费标准,或收取未经批准的费用。
违规接受捐赠:一些医生违规接受患者或企业捐赠,甚至以此作为谋利手段。
参与推销活动:个别医生利用职业身份,参与药品、保健品等产品的推销活动,误导患者消费。
统方行为:部分医生违规统计药品使用情况,为商业目的提供数据支持。
患者如何识别和应对医生不良作风
面对医生不良作风,患者及家属应如何维护自身权益?以下是一些实用建议:
了解政策法规:熟悉《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等相关法规,了解自己的合法权益。
保留证据:就医过程中,注意保留病历、检查报告、收费单据等重要资料。如果发现不良行为,及时收集相关证据。
及时投诉:可通过以下途径进行投诉:
- 卫生行政部门:拨打全国统一的卫生热线“12320”或向当地卫生健康委员会反映。
- 医院内部渠道:通过医院客服中心或管理部门提交投诉申请。
- 市场监督管理局:涉及医疗服务质量等问题时,可向该部门举报。
- 匿名举报平台:一些专业平台提供匿名举报服务,涵盖非法行医、服务态度差等多种问题。
复制封存病历:如果发生医疗纠纷,应及时申请复制并封存全部病历,防止病历被恶意篡改。
谨慎决定尸检:在患者死亡且医患双方对死因有异议的情况下,应在规定时间内进行尸检,否则可能影响后续责任判定。
利用人民调解:可向当地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通过专家评议提出调解方案。
寻求法律援助:必要时,可咨询专业律师或拨打当地免费的公共法律服务热线,获取法律帮助。
医疗机构和医生应遵循的职业道德规范
为从根本上遏制不良作风,医疗机构和医生应严格遵守以下职业道德规范:
廉洁从业九项准则:包括合法按劳取酬、严守诚信原则、依据规范行医、遵守工作规程、恪守保密准则、服从诊疗需要、维护诊疗秩序等。
医疗卫生行风建设“九不准”:不准将个人收入与药品和医学检查收入挂钩、不准开单提成、不准违规收费、不准违规接受社会捐赠资助、不准参与推销活动和违规发布医疗广告、不准为商业目的统方、不准违规私自采购使用医药产品、不准收受回扣、不准收受患者“红包”。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医疗机构应完善管理制度,加强对关键岗位人员的廉洁教育,保障患者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规范收费。
推进数字化监管:提升信息化大数据精准监督能力,开展基于病案信息的智能化和嵌入式监管试点。
加强行业自律:医药企业和医疗机构应落实合规经营主体责任,完善内部管理章程,构建防范商业贿赂的系统监管体系。
医疗行业作风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政府、医疗机构、医生和患者共同努力。通过持续整治和规范,我们期待看到一个更加清朗、和谐的医疗环境,让医患关系更加融洽,让医疗服务更加优质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