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金与渐冻症:从神经科学最新发现看治疗新希望
霍金与渐冻症:从神经科学最新发现看治疗新希望
2024年4月,一项发表在《自然·通讯》杂志上的研究揭示了渐冻症(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发病机制的新线索。研究发现,一种名为TDP-43的蛋白质功能缺失,会导致另一种蛋白质hnRNPA1的异常,进而引发神经细胞的退化。这一发现为理解这种致命疾病提供了新的视角。
渐冻症是一种罕见但致命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它会逐渐破坏大脑和脊髓中的运动神经元,导致患者肌肉萎缩、无力,最终丧失所有运动能力。最著名的渐冻症患者莫过于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他于1963年被诊断出患有此病,医生当时预计他只能活两年。然而,霍金以惊人的毅力与病魔抗争了55年,成为世界上存活时间最长的渐冻症患者。
霍金的案例展示了渐冻症的典型症状:从最初的运动能力丧失,到最终全身瘫痪,只能通过眼球运动与外界交流。这种疾病不仅影响患者的身体,也给其家人带来巨大的心理和经济负担。据统计,我国每年新增渐冻症患者约2.3万例,目前全国患者总数约6至10万人。
尽管科学家们已经知道约5%-10%的渐冻症病例与遗传因素有关,但90%以上的病例病因仍不清楚。近年来,随着基因组学和神经科学的进步,研究人员开始揭示这种复杂疾病背后的分子机制。
TDP-43是一种在细胞核内发挥重要作用的蛋白质,它参与RNA的剪接和运输。在许多渐冻症患者的大脑和脊髓中,TDP-43会异常地聚集在细胞质中,形成毒性聚集体,这被认为是疾病发生的关键因素之一。然而,TDP-43功能缺失如何导致神经元死亡的具体机制,一直是科学界探索的焦点。
最新研究发现,TDP-43的功能缺失会导致hnRNPA1蛋白质的异常。hnRNPA1是一种与RNA代谢密切相关的蛋白质,它的异常会进一步影响神经细胞的正常功能,最终导致细胞死亡。这一发现为理解渐冻症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线索,也为开发新的治疗方法开辟了新的方向。
目前,针对渐冻症的治疗仍处于探索阶段。2023年4月,美国FDA批准了首款基于生物标志物的靶向疗法Qalsody,用于治疗SOD1基因突变引起的渐冻症。此外,基因治疗、干细胞治疗和中药等不同技术路线都在积极研发中。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贾怡昌创立的神济昌华,自主研发的AAV基因治疗药物SNUG01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显示出良好的安全性和一定的有效性。
尽管渐冻症仍是一种无法根治的疾病,但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类对这种疾病的认识正在逐步加深。正如霍金曾经说过:“记住要仰望星空,不要只低头看脚下。无论生活多么艰难,总有一些事情你可以做,而且可以成功。”这句话不仅激励着无数渐冻症患者,也鼓舞着科学家们继续探索,为最终战胜这一疾病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