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圣伟解读:提升农村居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涂圣伟解读:提升农村居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探索多种渠道增加中低收入群众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涂圣伟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财产性收入既是需要加快补齐的短板,同时也蕴含着很大增长潜能。
农村居民收入现状:城乡差距依然显著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635元,虽然相较于2010年的7,921元有了显著提高,但与城镇居民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2021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财产净收入仅为469元,占可支配收入的2.5%左右,远低于全国平均8.8%的水平和城镇居民10.7%的水平。
更值得关注的是,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距仍在持续扩大。自2008年突破1万元后,到2021年已扩大至2.8万元,其中,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财产净收入差值占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差值的比重达到16.1%。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长期偏低,不仅制约了农民收入增长,同时也加剧了城乡收入不平衡。
政策支持:为农村居民增收创造有利条件
2023年,国家在多个层面持续发力,为农村居民增收提供有力支持。
最低工资标准方面,截至2024年1月1日,上海、江苏、北京、天津等18个省份第一档月最低工资标准已迈过2000元大关。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1%,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稳步推进。
教育投入持续加大,2022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首次超过6万亿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连续11年不低于4%。医疗保障方面,通过创新药物研发和优化医疗服务,不断提升群众就医体验。
地方实践:仙居县的探索与经验
浙江省仙居县通过创新“神仙大农”县域公用品牌,为农村居民增收开辟了新路径。
在生产端,仙居县编制了100多项农产品质量标准,首创“共富生活委员”品质把关机制,实现全县311个行政村全覆盖,确保农产品品质。
在销售端,构建龙头企业引领、小微经营主体参与的产业联合体,打造“供应链中心+线上直播间+线下实体店+农文旅融合”的运营模式,培育村播达人769人,全方位打通市场渠道。
在保障端,成立神仙大农公司,通过政府主导、国资企业运营的模式,与支付宝新华臻选、阿里数乡等平台达成合作,提升品牌影响力。
目前,“神仙大农”品牌已涵盖9大类、275款产品,销售额达17.9亿元。其中,杨梅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超过40亿元,成为本地最大的农业特色主导产业。通过推出“亲农贷”“杨梅贷”等普惠性金融贷款服务,授信金额达11.4亿元,解决了本地10万农户就业增收问题,促进农户户均增收2.32万元。
提升农村居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完善产权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动城乡土地“同权同价”,维护农民土地财产权益。
提高市场化水平,健全农村市场体系,特别是要素市场建设,畅通农村资源资产化、资本化转化通道。
激活农村资源资产,发展农村混合所有制经济,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让农民分享集体资产增值收益。
加强政策支持,持续优化收入分配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降低农村家庭医疗、养老等支付负担。
推动产业升级,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电商等新业态,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通过政策支持和地方实践的有机结合,可以有效提升农村居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实现农民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