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春节哲学:时间轮回与文化传承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春节哲学:时间轮回与文化传承

引用
求是理论网
10
来源
1.
http://www.qstheory.cn/20250125/30639ed4b02e4c52a95f9457c5d37644/c.html
2.
https://theory.gmw.cn/2025-01/17/content_37804491.htm
3.
http://paper.people.com.cn/zgcsb/pc/content/202412/09/content_30033838.html
4.
http://yn.people.com.cn/n2/2025/0110/c372453-41103609.html
5.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pc/content/202501/27/content_30054205.html
6.
https://news.gmw.cn/2025-01/18/content_37804973.htm
7.
https://theory.dahe.cn/2025/01-26/1886036.html
8.
https://li.httpcn.com/info/html/2024829/ILTBUYILKOIL.shtml
9.
https://www.zjskw.gov.cn/art/2024/8/15/art_1229556995_60169.html
10.
https://www.ndcpa.gov.cn/jbkzzx/c100007/common/content/content_1882624802830274560.html

2024年12月4日,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在巴拉圭亚松森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一刻,不仅是中国文化的胜利,更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传承的见证。

01

时间轮回:春节的哲学密码

在中国传统的历法体系中,“甲子”年作为一个特殊的标记,承载着时间与文化的双重意义。六十年一轮回的周期,不仅体现了古人对时间的精确把握,更蕴含了他们对天地万物运行规律的深刻理解。

天干有十,地支有十二,二者相配,形成六十个不同的组合,周而复始,循环不息。这种组合方式,不仅简洁而且富有变化,能够精确地记录时间的流逝。每一个组合都代表着一个特定的年份,而“甲子”作为这个循环的起点,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

“甲子”年六十年一轮回的规律,与天文现象有着密切的联系。古人观察到,木星和土星的会合周期恰好与这一循环相吻合。木星每十二年绕太阳一周,土星则每三十年一周,两者每六十年相遇一次,形成所谓的“土木相会”。这一现象不仅验证了“甲子”循环的科学性,也赋予了它更深层次的宇宙意义。每一次的“土木相会”,都标志着一个新的循环的开始,也预示着天地万物即将迎来新的变化和发展。

除了天文现象外,“甲子”年六十年一轮回还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紧密相连。在古人看来,六十是一个重要的数字,它代表着圆满和完整。天地万物,无论生死盛衰,都遵循着一种循环往复的规律。这种规律,既是自然的法则,也是人类社会的准则。通过“甲子”年的循环,古人表达了对宇宙和谐、万物有序的追求和向往。

02

文化内涵:团圆与感恩的交响

春节,这一跨越千年的活态遗产,是中华民族最响亮的文化标识之一。每逢新春佳节,全球约五分之一的人口便会以不同形式展开庆祝活动,在文化观念与社会实践的交融中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生活智慧与哲学理念。

在中国人心目中,过年的核心内容是辞旧迎新、祈福纳祥、团圆和谐。围绕这一主题,生活在各地的中国人开展一系列相关活动,以喜悦的心情迎接“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中国人心心念念的“回家过年”,突出体现了春节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进入当代,回家过年还构成了地球上最为壮观的“春运”人群流动景象。春节寄托着中国人的人伦情感、家国情怀。吃年饭、贴春联、穿新衣、挂灯笼、祭先祖、拜长辈、逛庙会、闹社火、游灯会等节庆活动,是中国人体会认同感和历史连续感、强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巩固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理念的鲜活载体。

春节的习俗与实践对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发挥着独一无二的作用。春节的习俗与实践对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发挥着独一无二的作用。春节的习俗与实践对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发挥着独一无二的作用。

03

现实挑战: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然而,在城市化和现代化的浪潮中,春节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传统民族文化正遭受巨大的冲击,许多珍贵的民间知识和智慧逐步濒临消失的边缘。

“春节的时候,我们会骑着骆驼去拜年,在茫茫雪原上挥着驼鞭……”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朝戈金,偶尔会怀念起自己在内蒙古牧区当知青的岁月。这样的场景,在今天已经越来越难见到。

04

未来展望:传承与创新的交响

面对挑战,春节文化正在谋求创新与突破。近年来,中国民俗学会团队参与了由国务院牵头的中国节日制度改革,推动了传统节日进入国家节日安排。朝戈金的研究也日益关注当下,在关于传统文化如何契合当代社会生活等方面,提出了学理性思考。他曾受邀参与春晚史诗歌曲节目《永恒的诗篇》和若干人文纪录片的创作指导,贡献了诸多可行的专业建议。“民间文化的研究不仅在于怎么解释老百姓的生活,也要推动其在当代生活中的转化,最终要让学术为社会服务。”朝戈金坚信,非遗申报、教书育人、发表著述,这些都不是研究工作的终点,而是新征程的起点。

与观赏传统手工艺等非遗不同,公众体验春节文化有更强的情感共识与群体参与性。每一声鞭炮炸响,每一次红包传递,每一句新年祝福,都能直击心灵深处,唤起中国人内心最柔软、最炽热的情感共鸣。如今,通过重新注入时尚元素、增添互动体验,如线上线下结合的“云拜年”创意互动等活动,满足了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人的文化社交需求。近段时间,“国潮春节市集”成为文化消费界的“宠儿”,契合了年轻人期望在传统节日中感受新意与乐趣、在古老习俗中探寻时代精神的追求。

无论怎样创新,申遗的核心目的是“守遗”,守护的最佳途径则是融入人们的生活日常。当然,春节文化的传承保护仍需相关部门不懈努力推进,在深挖春节文化底蕴的基础上,以创新发展、动态传承、多元交融等方式,使其回归本真、回归大众,让年俗文化在传承与创新中绽放更绚丽光彩,让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成为春节文化的传承者与传播者。同时,要助力春节文化在全球范围的传播,推动春节文化及相关产业“走出去”,让古老的非遗穿越历史、跨越国界,让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

春节不仅是节日,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它承载着中国人对家庭的眷恋、对自然的敬畏、对未来的期待。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让我们共同努力,让春节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让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永远熠熠生辉。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