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创新引领公共卫生服务升级
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创新引领公共卫生服务升级
2024年8月,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迎来了一位特殊的“驻院医生”——专职疾控监督员刘溦。每天,她都会准时打开医院的信息系统,仔细查阅传染病检验数据、临床门诊登记、出入院登记和传染病疫情报告登记。这一制度创新,标志着安徽省疾控监督员制度试点的全面启动,也为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公共卫生服务开启了新的篇章。
创新机制:疾控监督员制度落地
作为来自合肥市疾控中心应急办的专职疾控监督员,刘溦的主要职责包括掌握派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落实情况、传达疾控部门有关工作要求和指令、督促医疗机构落实疾病预防控制责任等。自派驻以来,她每天都会对医院的传染病报告情况进行严格把关,确保每一条信息都能及时准确地上报。
这一制度创新在安徽省已全面铺开。据统计,目前全省已有617名专兼职疾控监督员活跃在530家医疗机构中。他们通过每日检查、每周报告、每月小结的工作机制,有效提升了医疗机构的疾病预防控制能力。截至2025年1月,全省已收集梳理、分析研判疾控监督员报送的信息10084条,交监督机构违法线索41条、立案查处10件,交疾控中心指导处理960条,督促医疗机构整改286条。
资源下沉: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
在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的牵头下,一个覆盖庐阳区、包河区、蜀山区和经开区的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正在稳步建设中。这个由25家成员单位组成的医疗集团,通过专家派驻、业务培训、特色专科建设等方式,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让社区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三甲医院的医疗服务。
以庐阳区杏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例,自加入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以来,该中心的医疗服务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创伤骨科副主任医师陶勇被派驻到该中心后,不仅带来了先进的医疗技术和管理经验,还创新性地开展了多项特色服务。例如,在陶勇的推动下,该中心首次在合肥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开设了骨质疏松专病门诊,并在入校体检中新增了“扁平足”和“脊柱侧弯”筛查项目。
这些举措的效果显而易见:杏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门诊量从之前的8万多人次提升到14万人次,住院病人从150人提升到400多人。更重要的是,社区居民对基层医疗服务的信任度和满意度显著提升,真正实现了“小病在社区、大病去医院”的分级诊疗目标。
服务延伸: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创新实践
为了让优质医疗资源进一步下沉到社区,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在多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了名医工作室和专科哨点。例如,在高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院建立了“班向阳名医工作室”和“胸痛中心高刘哨点”。作为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班向阳将定期在中心坐诊、查房,助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群众就医获得感。
此外,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还积极落实国家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组织专家团队深入社区开展健康宣教和义诊活动。在2024年世界慢阻肺日,医院呼吸与危重症科主任钟明媚就带领团队在双岗社区开展义诊,向居民普及慢阻肺疾病知识,提高群众的健康意识。
通过这些创新举措,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不仅提升了自身的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更为全市乃至全省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未来,随着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的深入发展和社区卫生服务的持续优化,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将继续在公共卫生服务领域发挥引领作用,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