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糖人的甜蜜传承:从宋代延续至今的匠心艺术
春节糖人的甜蜜传承:从宋代延续至今的匠心艺术
“一口铜锅,一根木棍,三种糖稀,一揉一吹一捏……”在陕西省铜川市印台区的一场新春年货会上,非遗传承人冯毅升正在为孩子们制作糖人。只见他用木棍从锅里缠起一块红色糖稀,反复滚动在石板上降温,然后打窝、揉、捏、吹、拉,两分钟内,一只栩栩如生的老鼠就制作完成了。围观的小朋友们拍手叫绝,拿到糖人的小女孩兴高采烈地消失在人群中。
这门看似简单的手艺,实则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据考证,糖人最早可追溯至宋代,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相传,明朝宰相刘伯温曾隐姓埋名卖糖,并创造性地将糖加热变软制成“糖人”,成为这门手艺的祖师爷。从那时起,糖人便在中国民间流传开来,成为庙会、集市上常见的传统手工艺。
糖人的制作工艺十分讲究,主要原料是麦芽糖和蔗糖。首先需要将麦芽糖和蔗糖按一定比例加热调制,这个过程对火候要求极高——火候不够则缺乏韧性,火候过头则容易糊。熬好的糖稀温度可达90℃,极易造成烫伤,因此糖人师傅必须在糖凝固前迅速完成全部操作。
制作糖人主要有三种手法:吹制、画制和塑制。吹糖人是最常见的一种,需要将糖稀揉成圆球,快速捏窝、封口、拉管,用嘴吹气的同时不断变换手位,在几十秒内完成塑型。画糖人则是以勺为“笔”、糖稀为“墨”,在大理石板上作画,对糖浆的浓稠度和手的稳定性要求很高。塑糖人则结合了吹塑和雕刻,先用“吹”扩充糖人的体量,再借助剪刀、小篾刀等工具进行精细加工。
在春节期间,糖人承载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腊月二十三是传统的小年,有“二十三,糖瓜粘”的习俗。糖瓜不仅是一种甜食,更象征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许。糖瓜的“粘”字,寓意着家庭和睦、亲情永固,寄托了人们对新一年甜蜜生活的向往。
进入现代社会,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糖人这门传统手艺仍在不断创新和发展。许多手艺人开始使用天然色素,使糖人更加健康美观;一些地方还将糖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开展培训和展览活动。同时,糖人制作体验也成为文化活动中的重要项目,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冯毅升作为第四代非遗传承人,不仅继承了家族手艺,更将其发扬光大。他计划走进校园,让更多孩子了解并爱上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他看来,摆摊吹糖人不仅仅是一门小生意,更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坚守和传承。
糖人,这门承载着千年历史的传统手工艺,正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它不仅是一种甜蜜的零食,更凝结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与匠心。在一代代手工艺人的传承与创新中,这份甜蜜的事业必将延续下去,为更多人带去欢乐与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