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昆力荐,赵本山首登春晚爆红
姜昆力荐,赵本山首登春晚爆红
1990年的央视春晚,注定要在中国电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一年,一位来自东北的民间艺人,凭借一个小品节目,开启了中国小品艺术的新篇章。他就是赵本山,而这一切,都要从相声大师姜昆的一次慧眼识珠说起。
赵本山的艺术之路:从农村舞台到春晚殿堂
赵本山的艺术之路,充满了坎坷与坚持。1957年,他出生在辽宁省铁岭市的一个贫困家庭。6岁时母亲去世,父亲也离家出走,年幼的赵本山只能跟着盲人二叔学艺,学习二胡、三弦、手玉子等民间艺术。这些看似零散的技艺,却为他日后的艺术生涯奠定了基础。
1974年,17岁的赵本山加入了公社文艺宣传队,开始了他的表演生涯。从威远乡业余剧团到西丰县剧团,再到铁岭市民间艺术团,赵本山一步步走向更大的舞台。1982年,他在辽宁省第一届农村小戏调演中崭露头角,1987年与潘长江合作的《瞎子观灯》更是让他在东北地区声名鹊起。
然而,赵本山的春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早在1988年,他就接到通知要在春晚哈尔滨分会场演出,但最终未能如愿。1989年,他又在辽宁电视台春晚亮相,为冲击央视春晚积累经验。但连续三次参加央视春晚海选,都未能获得登台机会。
姜昆的慧眼识珠:推荐赵本山登上春晚
就在赵本山为登上春晚舞台努力的时候,一个重要的机遇出现了。1990年,相声大师姜昆随中央广播电台说唱团来到铁岭演出。在观看当地文艺演出时,姜昆被赵本山独特的表演风格深深吸引。他敏锐地意识到,这位来自东北的民间艺人,正是春晚舞台需要的“新鲜血液”。
姜昆决定将赵本山推荐给央视春晚导演组。他不仅将赵本山的录像带带到北京研究,还亲自向央视领导推荐这位才华横溢的民间艺人。在姜昆的大力推荐下,赵本山终于获得了登上央视春晚舞台的机会。
《相亲》的创作历程:从《老有少心》到《相亲》的转变
接到春晚邀请后,赵本山开始精心准备他的节目。最初,这个小品的名字叫《老有少心》,讲述了一个33岁的大龄青年相亲的故事。然而,在创作过程中,赵本山遇到了不少困难。
最大的难题是女演员的选择。赵本山首先想到的是邀请赵丽蓉老师出演,但因赵丽蓉身体不适无法参演,他只好回到辽宁寻找合适的演员。最终,他找到了黄晓娟担任搭档。
另一个挑战是小品的题目和剧本。在导演黄一鹤的建议下,赵本山对剧本进行了修改,并将小品名字改为《相亲》。黄一鹤还找来了王景愚帮助赵本山修改剧本,删掉了一些台词,使作品更加精炼。
赵本山的春晚首秀:一炮而红,开启小品王时代
1990年除夕夜,赵本山穿着灰色中山装,带着东北特有的幽默感,站在了央视春晚的舞台上。当他说出那句经典的台词:“当爹又当妈,挣钱不敢花,白天下地干活儿,累了一身臭汗,晚上回到家里还得做菜做饭,缝缝补补洗洗涮涮,喂鸡打狗赶猪上圈,把孩子都拉扯大了,我也就成老豆角子——干瘪了。”现场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观众们被这位来自东北的“大叔”逗得前仰后合。
赵本山的春晚首秀大获成功,他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贴近生活的幽默感,迅速赢得了全国观众的喜爱。从此,他成为了春晚舞台上的常客,陆续推出了《我想有个家》《昨天今天明天》《牛卖拐》等经典作品,被誉为“小品王”。
回望1990年,如果没有姜昆的慧眼识珠,或许赵本山的艺术生涯会是另一番景象。而赵本山的成功,也证明了艺术创作需要不断突破自我,更需要伯乐的慧眼和推荐。正是有了姜昆的推荐,这位来自东北的民间艺人,才能站在央视春晚的舞台上,开启了他的艺术巅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