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泰科学家联手攻克狂犬病新疗法
美泰科学家联手攻克狂犬病新疗法
近期,美国和泰国的研究人员在专业杂志《Viruses》上发表综述论文,介绍狂犬病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这些研究探讨了多种潜在药物及其临床应用效果,尽管目前尚未实现突破性的治愈率,但已显示出一些希望。这些努力标志着人类对狂犬病治疗从姑息疗法到曙光在前的重要转变。
新型化合物的发现
研究发现,一些小分子化合物在体外实验中表现出抑制狂犬病病毒(RABV)复制的能力。例如,TMP269是一种IIa类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的小分子抑制剂,实验显示它能显著抑制RABV的复制。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减少先天炎症免疫反应和下调自噬作用有关,因为自噬作用被认为可以促进RABV的复制。
另一种具有潜力的化合物是甲基巴多洛酮(CDDO-Me),它是一种抗氧化炎症调节剂,能有效激活核因子E2相关因子(Nrf2)。实验表明,CDDO-Me通过Nrf2依赖的信号传导抑制病毒生长,其效果与利巴韦林相当,优于低剂量的法维拉韦(T-705)。
宿主蛋白的作用
研究人员还发现,某些宿主蛋白可能成为狂犬病治疗的潜在靶点。例如,ATP结合盒(ATP-binding cassette)的E1家族(ABCE1)在细胞培养中表现出明显的抗病毒效力。此外,基序蛋白(TRIM)家族的蛋白,特别是TRIM21和TRIM25,被发现在RABV感染期间调节I型干扰素的分泌,这表明它们可能是狂犬病治疗的潜在靶点。
神经保护机制的探索
大麻素(Cannabinoids)是一类可能在神经保护中发挥有益作用的化合物。它们通过调节细胞稳态和促进细胞保护作用,可能有助于病毒清除。这一发现为进一步研究狂犬病神经元损伤和功能障碍的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临床应用前景
在临床应用方面,智翔金泰自主研发的斯乐韦米单抗注射液(GR1801注射液)已在中国提交新药上市申请。这是全球首个用于狂犬病被动免疫的双特异性抗体,其分子设计满足WHO建议,能够阻断病毒对神经的侵染,预防狂犬病。目前,国内仅有2款抗狂犬病病毒抗体药物获批上市,斯乐韦米单抗注射液的上市申请已获受理,有望为狂犬病治疗提供新的选择。
尽管这些研究进展令人鼓舞,但仍需谨慎对待。目前,狂犬病一旦发病,死亡率仍高达100%。因此,预防仍然是控制狂犬病最有效的方法。然而,这些研究进展无疑为狂犬病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也为未来开发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