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冲抗战遗址:国殇墓园与滇西抗战纪念馆
腾冲抗战遗址:国殇墓园与滇西抗战纪念馆
在云南省西部,有一座被誉为“极边第一城”的腾冲,这里不仅风景优美,更是一片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土地。1944年,一场关乎国家命运的战役在这里打响,中国远征军以血肉之躯捍卫了祖国的尊严,谱写了抗战史上最为悲壮的篇章。今天,当我们走进腾冲的国殇墓园和滇西抗战纪念馆,那些尘封的历史仿佛又在眼前重现。
血战腾冲:一座城市的抗战记忆
1942年5月,日军大举入侵缅甸,切断了中国最重要的国际交通线——滇缅公路。为打通这条“抗战生命线”,中国远征军于1944年5月发动了腾冲战役。这场战役历时42天,中国远征军在霍揆彰将军的指挥下,与日军展开了殊死搏斗。
腾冲战役的胜利来之不易。据统计,中国远征军在这场战役中击毙日军少将指挥官及藏重康美大佐联队长以下军官100余员,士兵6000余名。然而,中国远征军也付出了巨大代价,阵亡官兵超过九千人。这场胜利不仅收复了腾冲县城,更击毙了日军少将指挥官及藏重康美大佐联队长以下军官100余员,士兵6000余名。
国殇墓园:英烈长眠之地
为了纪念在腾冲战役中牺牲的中国远征军将士,时任云贵监察使的李根源将军倡议修建国殇墓园。1945年1月15日,这座占地80余亩的墓园在腾冲县城西南1公里处的叠水河畔小团坡下破土动工,并于同年7月7日落成。国殇墓园是中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抗战时期正面战场阵亡将士纪念陵园,园内安葬着3000余名中国阵亡将士及盟军士兵遗骸。
走进国殇墓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门一侧的“倭冢”。这座坟墓埋葬着在腾冲战役中被击毙的六千多具日军尸体,之所以命名为“倭冢”,是因为在古代中国,“倭”是对日本的称呼,带有贬低和侮辱的意味。倭冢的存在不仅见证了日本侵略军的可耻下场,也提醒着后人要警惕历史修正主义的抬头。
滇西抗战纪念馆:历史的见证者
2013年8月15日,滇西抗战纪念馆在国殇墓园东侧落成并对外开放。纪念馆总投资1.5亿元,占地面积14677平方米,建筑面积9492平方米,展陈面积5000平方米。馆舍建筑采取框架结构,成“V”字形,寓为胜利之意。
纪念馆内收藏抗战实物10万余件,展出实物18000件,图片1500多张。展厅分为抗战后方、御敌前线、怒江对峙、绝地反攻、逐寇出境、老兵不死、祈愿和平七个部分,全面再现了滇西抗战的辉煌历史。在纪念馆西侧建有中国远征军名录墙,全长133米,镌刻着中国远征军将士、盟军将士、地方抗战游击队、地方参战伤亡民众、协同参战部队和单位人员姓名;在纪念馆东侧建设了警钟广场,于2014年8月15日开放。
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2014年7月,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所办公室授予滇西抗战纪念馆“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称号,同年,与国殇墓园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80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每年吸引众多华侨华人、台湾同胞和二战盟军友人及后裔到此参观。
2024年8月17日,滇西抗战暨腾冲光复80周年纪念活动在云南腾冲举办。来自海峡两岸的500余名代表汇聚腾冲警钟广场,共同铭记历史、缅怀忠烈。9时,随着《烈士纪念日号角》奏响,集体默哀,敬献花篮。随后,海峡两岸代表共同撞响警世钟,8响钟声,声贯苍穹。
站在国殇墓园的墓碑前,抚摸着滇西抗战纪念馆里陈列的抗战实物,我们不禁感慨万千。这些遗址不仅是对历史的铭记,更是对当代人的警示。它们提醒我们,和平来之不易,需要倍加珍惜。同时,它们也激励着我们,要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