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黄河三角洲:生态守护者的使命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黄河三角洲:生态守护者的使命

引用
腾讯
8
来源
1.
https://new.qq.com/rain/a/20240905A04ZOW00
2.
https://theory.gmw.cn/2024-11/06/content_37659869.htm
3.
https://theory.gmw.cn/2024-10/14/content_37613812.htm
4.
http://www.sd.xinhuanet.com/20240801/7f4c9540eabb42ca9f36e3538d7c4050/c.html
5.
https://sthj.sdua.edu.cn/
6.
http://www.forestry.gov.cn/c/www/lcdt/603972.jhtml
7.
http://sdb.yrcc.gov.cn/policies/89
8.
http://www.news.cn/photo/20240829/3bf06cc187bf498390dc4d26ddd2ea74/c.html

2024年7月26日,在印度召开的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黄河口候鸟栖息地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山东省首个世界自然遗产。这片位于渤海南部的湿地,以其独特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吸引着数百万只鸟类在此栖息繁衍,被誉为“鸟类的国际机场”。

01

生态明珠:黄河三角洲的自然禀赋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达1500平方公里,拥有我国暖温带保存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这里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的重要中转站、越冬栖息地和繁殖地。据统计,保护区内鸟类种类已从最初的187种增加到373种,其中包括26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65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以及30种IUCN受胁鸟类。

湿地环境的好坏,鸟儿最先知道。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越来越多的珍稀鸟类选择在这里安家落户。2024年鸟类迁徙及繁殖期专项调查监测显示,保护区内首次发现国家一级保护鸟类黑脸琵鹭繁殖,丹顶鹤野外繁殖达14巢、越冬数量达320只,东方白鹳成功繁殖202巢、繁殖幼鸟526只,黑嘴鸥繁殖种群稳定在1万只左右,朱鹮成功孵化幼鸟20只。

02

面临挑战:生态环境问题凸显

然而,这片生态明珠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黄河三角洲位于环渤海滨海盐碱地,土壤盐碱化问题突出。据统计,东营市盐碱地面积达341万余亩,滨州市盐碱地面积达243万余亩。海水入侵导致土壤含盐量增加,严重影响作物生长,土地利用困难。

同时,陆源污染对黄河三角洲的生态环境构成威胁。2022年黄河中下游总氮排放量达47.7万吨,2023年黄河入海总氮负荷达8.4万吨,年均入海总氮浓度为3.7mg/L。黄河口近岸海域存在以氮素为主要污染物、以高氮低磷为主要特征的富营养化现象,影响海洋生物繁衍场、气候调节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此外,黄河三角洲的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偏油,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高”。胜利油田作为主要碳排放源,低碳生产技术储备不足,对驱油封存技术尚未完成规模化推广应用,导致碳减排受阻。

03

科学保护:生态修复与技术创新

面对这些挑战,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取了一系列科学保护措施。通过生态补水、湿地修复、互花米草治理等手段,改善湿地生态环境。近三年来,保护区生态补水突破5.3亿立方米,保持了湿地良好生境。同时,保护区改建6座引黄闸(船),将引提水能力从不足40立方米/秒提升至131立方米/秒,实现全天候补水。

在湿地修复方面,保护区以恢复先锋植被盐地碱蓬为目标,通过水系连通补充淡水、疏通潮沟恢复湿地和海洋交流等方式,促进盐地碱蓬自然生长繁衍。目前,已修复盐地碱蓬约5.2万亩,整体效果良好。

科技创新为湿地保护插上了科技翅膀。保护区综合运用互联网、无人机、大数据等先进手段,建设湿地、鸟类、人为活动等视频监控200余处,搭建垂起固定翼无人机自动巡航系统3处、红外摄像系统10处、海上雷达预警系统2处。同时,保护区加快构建“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体系,建设35处5G网络基站,实现了5G网络全覆盖,为智慧监管奠定了数据传输保障。

04

蓝碳行动:绿色低碳发展新路径

为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黄河三角洲积极探索蓝碳行动,开发保护蓝碳资源,繁育有助于固碳增汇的沿海生态产品,开展碳汇交易,推动蓝碳产业发展。

黄河三角洲滨海盐沼总面积约157.10平方千米,以柽柳、芦苇和盐地碱蓬为主要植被。根据初步计算,黄河三角洲滨海盐沼生态系统碳储量达44万余吨,自然盐沼湿地年均碳汇能力超过3万吨,单位面积碳储量达到约10kg/m2,平均碳埋藏速率为陆地生态系统的10倍以上,是重要的蓝碳碳库。

保护区拟选取5万亩左右海域,建设由陆到海的生物样带生态系统,通过繁育牡蛎礁、盐地碱蓬、柽柳等滨海固碳生物,修复生物样带,构建人工牡蛎礁修复示范区,提升牡蛎礁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与价值。

同时,保护区将蓝碳纳入海洋生态预警监测体系,开展海洋碳汇本底调查和动态监测,构建碳汇信息数据库,拓展蓝碳信息服务业。相关地方政府可引进蓝碳方面的专家,成立科研平台,加强基础理论、微型生物碳泵研究,并与高校等科研机构合作研究蓝碳相关方法学和增汇技术。

05

借鉴经验:湿地公园建设的启示

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的成功经验为黄河三角洲湿地公园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浐灞国家湿地公园位于西安市东北部灞河入渭口三角洲区域,总规划面积8715亩,通过恢复河道水面和新建水面,为动物繁衍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公园内动植物资源丰富,已发现动物种类27目50科约150种,植物种类49科180种,成为全国三大候鸟迁徙路线之一的中部路线重要栖息地。

黄河三角洲湿地公园建设应充分考虑区域特点,科学规划湿地保护与修复工程,合理布局生态监测设施,加强科研与人才培养,提升公众环保意识,推动生态旅游发展。通过多方联动,共同守护这片生态瑰宝,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