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文物局推荐:淮安历史文化遗址探秘
国家文物局推荐:淮安历史文化遗址探秘
近日,国家文物局在北京举行的“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上,发布了多项聚焦夏商的重要考古发现。其中,江苏淮安的城市考古项目入选,包括庆成门遗址、新路遗址和板闸镇遗址。这些遗址不仅揭示了明清时期大运河沿线市镇的发展情况,还展示了人地关系演变及河道治理变迁的历史。
庆成门遗址:见证淮安千年沧桑
庆成门是唐宋楚州城和元明清淮安古城的西门,原称望云门,清末改称庆成门,于近现代废弃消失。作为沟通南北水陆交通的关键节点,明清时期,淮安成为漕运枢纽和区域性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明永乐十三年(1415)以后,运道改走城西,庆成门(西门)以运河为池,成为进出淮安城的咽喉要道。
2022年,徐州博物馆和淮安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所对庆成门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共发掘3000平方米,发现明清代城门两座,城楼台基1处,西城墙两段,瓮城1座,道路10条,排水沟两条。出土遗物80余件,有陶瓷标本、铭文砖、礌石、抱鼓石、建筑构件等。这次考古发掘揭示出了庆成门及瓮城的整体格局和保存状况。考古专家们发现,庆成门在明代城门夯土基槽下,发现宋代城门包砖墙和夯土遗迹;同时,通过探沟解剖,还发现了唐宋至六朝的地层堆积和建筑遗迹。
新路遗址:重现明代古镇繁华
新路遗址位于河下古镇西部,2023年发掘,面积约1600平方米,揭示出一处保存完整、格局清晰的明代街巷类遗址,包含房址、道路、灶和沟等各类遗迹65处,出土陶瓷器、木器、金属器、建筑构件、钱币等器物370余件。
其中,路1是遗址区路网的主干道。考古专家揭露出长度75米,宽4米,内部为沙土堆筑,外部用砖包砌,截面略成拱形的道路,文献称之为“陈公新路”。属于河下古镇的一部分。考古专家们发现,“陈公新路”两侧,分布着一间间房,所有房址都沿着这条路有序分布。淮安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所考古部主任、副研究馆员祁小东介绍,发掘的34座房址功能很分明,有起居室、店铺、厨房及储藏室等。有的房址内还发现了小板凳。考古专家们还发现一个现象,发现的房址多为砖墙构筑,砌筑方式多为淮安地区特有的“空斗墙”。出土的青花瓷大多有底款,有“万福攸同”“长命富贵”“富贵长春”等。
板闸镇遗址:运河边的繁华与衰落
板闸镇位于淮安城西北十二里,明永乐年间开清江浦运河并筑板闸,其“居两淮之咽喉,贯淮扬之通衢”,宣德年间在此设置钞关,收纳关税,板闸镇由此而成为运河沿线的新兴城镇,至清乾隆年间一度“笙歌如沸占扬州”。
2021年至2022年,考古专家对板闸镇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揭露面积8000平方米,共清理院落基址、房址、道路、沟、栈桥、墓葬、古河道等遗迹现象86处。遗址整体以两条十字相交的主干道路及两条平行分布的主干沟渠为轴,各处院落基址、房址等沿着边界排列,整体呈西北—东南向分布,其余道路穿插于房址、院落之间。排水沟则依道路、墙基等铺设,汇入两处主干沟渠后向东入河,构成遗址内的排水系统。
淮安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馆员赵李博介绍,板闸镇遗址共出土各类器物共3167件,绝大部分为日常生产生活用具,且以各类餐饮厨具为大宗,蕴含的生活气息与市井风尚极为浓郁。他说,板闸遗址的发掘为复原清代早中期当地城镇的布局结构、人文风貌、乃至居民生计方式、自然地理变迁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这三处遗址的发现,为我们展现了淮安作为大运河沿线重要城市的繁华与变迁。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研究中国古代城市规划、运河文化、商业发展的重要实物资料。通过这些遗址,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脉络,感受那段被尘封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