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深圳7000年:咸头岭遗址的故事
探秘深圳7000年:咸头岭遗址的故事
深圳,这座被誉为“改革开放窗口”的现代化都市,不仅有着令人惊叹的高楼大厦和科技创新,更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深圳市东南部的大鹏街道,有一处距今约7000年的考古发现——咸头岭遗址,它向世人展示了深圳悠久的历史渊源。
遗址的发现与背景
咸头岭遗址位于深圳市龙岗区大鹏街道咸头岭村,地处珠江三角洲大鹏半岛西北岸,是一处分布于二、三级沙堤上的沙丘遗址。遗址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2~7米,总面积约3万平方米。该遗址于1981年被发现,随后在1985年、1989年、1997年、2004年和2006年进行了五次考古发掘,揭露面积共计2278.5平方米。
出土文物解读
咸头岭遗址出土了大量新石器时代遗存,包括陶器、石器等文物,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生活风貌和技术水平。其中,陶器可分为泥质陶和夹砂陶两类,泥质陶多为白陶和彩陶,还有少量磨光黑陶,器类包括圈足盘、豆、罐、杯、钵等;夹砂陶器类则有釜、碗、圜底盘、支脚和器座等。石器方面,出土了锛、饼形器、凹石、杵、锤、拍、凿、砧和砺石等工具。
历史意义与影响
咸头岭遗址的发掘,不仅为沙丘遗址的发掘技术提供了成熟范例,更为珠江三角洲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考古学文化研究树立了可靠标尺。以咸头岭遗址为代表的“咸头岭文化”,广泛分布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尤以珠江口一带最为密集,其陶器形制、纹饰及组合等方面的演变序列清晰,展现了从距今7000年至6000年的文化发展脉络。
文化传承与交流
值得一提的是,咸头岭遗址出土的白陶与湖南高庙遗址的白陶存在密切联系。高庙遗址出土的白陶是目前已知最早的白陶,不仅白净素雅,而且纹饰精美。高庙白陶纹饰的制作,主要采用了篦点戳印的技法,并且在构图方面极为讲究。以7000多年前的生产力水平来看,高庙白陶可以算是当时的“高科技”产品。如此精美的白陶,自然不是人们的日常用品,它们有着更加神圣的意义,成为了通灵祭器。
咸头岭遗址出土的白陶器上戳印的兽面纹和侧身的鸟纹,都应该是从高庙和松溪口文化传过来的。这种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体现了史前时期不同地区之间的密切联系,也为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线索。
咸头岭遗址的发现,将深圳的历史追溯至7000年前,改变了人们对深圳历史的认知。它不仅是深圳乃至珠三角地区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存之一,更为研究岭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这一发现充分证明,深圳不仅是一座年轻的城市,更是一座承载着数千年文明积淀的历史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