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学堂揭秘:湛江干鱼的历史味道
非遗学堂揭秘:湛江干鱼的历史味道
近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举办的“非遗学堂”系列(食尚说Ⅱ)知识普及讲座在湛江圆满收官。其中,湛江干鱼制作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黄伟军老师详细介绍了湛江沿海地区独特的地理人文环境以及干鱼制品形成的历史渊源和优势条件。通过讲座,观众们不仅了解了渔家人如何用海盐锁住海洋的味道,还感受到了湛江人民探索智慧的成果。此次讲座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线上参与人数近36万人次,线下体验也吸引了250余人次参与。
历史渊源:从渔家传统到非遗瑰宝
湛江干鱼的制作技艺源于雷州半岛南部的徐闻县,该地区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环境。徐闻县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渔港和贸易港口,干鱼制作技艺最早可追溯至明清时期,当时渔民为了保存捕获的海鲜,开始采用盐腌、日晒等方法制作干鱼。
精湛工艺:海盐锁鲜的传统智慧
湛江干鱼的制作工艺凝聚了渔家人的智慧结晶。首先,选用新鲜的海鱼,如马鲛鱼、金枪鱼、黄花鱼等,经过清洗、去内脏、切片等预处理步骤。然后,将处理好的鱼片用海盐腌制,根据鱼的种类和大小,腌制时间从几小时到几天不等。腌制后的鱼片需要在阳光下暴晒,直到鱼肉完全脱水,变得干燥坚硬。最后将干鱼进行包装,可以长期保存,便于运输和销售。
文化传承:非遗保护下的新生
2017年,湛江干鱼制作技艺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一荣誉不仅肯定了湛江干鱼的文化价值,更为其传承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当地政府和文化部门积极推广和保护这一传统技艺,通过举办非遗文化节、开设非遗学堂等方式,向公众普及干鱼文化。调顺岛建立了非遗文化馆,专门展示湛江干鱼的制作工艺和历史传承。文化馆内通过文字、图片、音像、实物、场景等方式,让游客对“湛江干鱼制作技艺”有深刻、直观、全面、系统的认识和了解。
创新发展:传统技艺的现代演绎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湛江干鱼已成为当地重要的旅游特产和手信。调顺岛依托干鱼制作技艺,打造了“国际文化旅游美食岛”,将传统技艺与现代旅游相结合。岛上不仅有专门的干鱼制作工坊,还开发了干鱼系列文创产品,如干鱼礼盒、干鱼伴手礼等,进一步推动了干鱼文化的传播和传承。
湛江干鱼的未来充满希望。在非遗保护的推动下,这一传统技艺正焕发出新的生机。它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承载着湛江人民的智慧和文化记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湛江干鱼将走向更广阔的舞台,让世界品味到这份来自南海之滨的美味传奇。